李晗佶老师:技术哲学视阈下的翻译技术

李晗佶

李晗佶,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市高级人才,在《上海翻译》《外语学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项目9项,出版学术专著《翻译研究论文写作:学术方法与前沿理论》一部。研究兴趣涵盖翻译理论、翻译技术、翻译教学等。 
 

01

专访记者梁鑫茹:

李老师您好,我是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公众号平台的专访记者梁鑫茹,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邀请您进行此次专访。据了解您在博士阶段取得的是哲学博士学位,且从您已刊出的论文、著作来看,您的学术旅程无疑是丰富多彩的。您能分享一下这个旅程吗?特别是您是如何对哲学和翻译技术的结合产生兴趣的?又是如何深入开展研究的?

李晗佶老师:

非常感谢贵公众号的邀请。关于如何与翻译技术研究结缘,我想首先介绍一下我的求学经历:我本科就读翻译专业(口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就读于翻译学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可以说我在读博之前对翻译技术知之甚少!我博士就读于外国语学院和哲学系联合招生培养的专业,这就要求我的研究一定要有一些“哲学味”。跨学科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拓展视野,从新的角度审视老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需要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我就读院校的技术哲学与技术伦理具有很强的优势,同时又受到谷歌在2016年所发表的Google’s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System: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Translation一文启发,我萌生了从技术哲学技术伦理的角度审视翻译技术的想法。当然那个时候这个领域关注的人还不多,可供参考的研究成果也很有限。我只能一方便恶补技术哲学等哲学知识,同时不断了解翻译技术的技术知识,慢慢搭建二者之间的桥梁。

02

专访记者梁鑫茹:

您的博士论文《哲学视阈下的翻译技术研究:问题与对策》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翻译技术,并详细梳理翻译技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这无疑是具有创新的研究视角。您能否分享一下这种方法论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

李晗佶老师:

翻译技术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具象载体,另一方面它也是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在当今时代的最新形式。因此,技术哲学视阈下的翻译技术研究可以借鉴对大数据、机器人、自动驾驶等的研究模式来进行。我的博士论文从技术、人文、社会三个维度对翻译技术广泛使用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这种方法论与传统翻译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从哲学角度审视翻译技术的本质和影响,并关注翻译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

03

专访记者梁鑫茹:

您在博士论文及《机器翻译技术困境的哲学反思》一文中均提到了工程学与语言学之间呈现对立或相分离的态势,以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您能详细解释一下这些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吗?您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看法或建议?

李晗佶老师: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我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关注的技术问题在技术研发者看来都是“杞人忧天”,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翻译技术领域,几乎在所有的技术场景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我曾撰写了《国内机器翻译研究动态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07—2016)——基于语言学类与计算机科学类期刊的词频对比统计》一文。工程学强调技术的效率和准确性,而语言学关注语言的多样性和人文性。这种矛盾导致翻译技术的研发者可能忽视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和文化背景,而使用者则可能对技术的能力和限制缺乏了解。这篇文章不仅是我进行博士期间后续研究的启示,同时也揭示了翻译技术领域的“斯诺问题”。这种情况不利于技术的长远发展,因此我的研究旨在尝试弥合技术研发与使用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二者矛盾,从哲学角度对翻译技术进行审视,在认清翻译技术本质的前提下,厘清当前矛盾的内在动因,从而找到有效途径对其加以疏解。

04

专访记者梁鑫茹:

在AIGC时代,翻译技术在翻译行业及实践中的应用场景愈加广泛,您如何看待翻译技术对于翻译实践、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的影响?翻译专业的师生应将如何应对这种影响或适应翻译技术带来的新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翻译技术素养?

李晗佶老师:

技术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前所未有、翻天覆地且无法阻挡的。在当今时代,拒绝技术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应该了解技术、拥抱技术、驾驭技术。目前国内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翻译技术的重要性,开设了相关课程并且和翻译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现在的翻译学习者都是21世纪互联网浪潮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都具有很强的技术领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我认为课堂上老师只是把大家引入了翻译技术的世界,更多的内容需要大家自己不断探索,培养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咱们“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公众号就分享了很多翻译技术工具使用的视频与文章,毫无疑问,这就是提升自己技术素养的绝佳途径。

 

通过这些课程和资源的学习与实践,翻译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翻译技术的核心技能,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他们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自己在翻译领域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素养,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05

专访记者梁鑫茹:

在您看来,未来的翻译技术的研究应该关注哪些新的问题或方向?有没有一些未被充分关注的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李晗佶老师:

我觉得传统翻译研究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置于技术时代进行重新思考。比如我曾撰写的《翻译技术时代的译者身份认同探析》一文,就是在续写“译者主体性”史;再比如《国内翻译技术教材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这篇文章就是对翻译技术教育的关注。正如翻译天然具有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属性一样,翻译技术不仅是翻译实践领域的新驱动,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技术时代背景下,翻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翻译技术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从而推动翻译学研究的进步。

END

 

专访记者:梁鑫茹

推送编辑:梁鑫茹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