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竞争力报告连载(六)
2024年08月20日 00:00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服务研究院 ,作者语言服务研究院
统计显示,全国开设外语类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1040 所,三区开办外语专业的高校数量达到 475 所,长三角区域开办外语专业的院校数量为 266 家,位居三区之首;京津冀区域和粤港澳大湾区位列第二和第三,分别为 112 家和 97 所。三区开设外语专业的院校数量最多的依次为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分别为 66 所、55 所和 50 所,这与三省的经济发展体量与增速有关——这三个省份利用外资最为活跃,对外贸易和人文交流往来频繁,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量大,当地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外语类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而后是河北和北京,分别为 49 所和 42 所;香港和澳门最少,总共只有 10 所。
统计显示,截至 2021 年,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三区内高校开办外语专业总数达到1 148 个。长三角区域高校开办外语专业的总数名列榜首,为 502 个;京津冀区域院校开办的外语专业数量位居第二,达到 450 个,包括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日、法、德、俄、西专业等;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开设外语专业总数为 196 个。 统计显示,北京高校开办的外语专业总数遥遥领先,多达 240 个;广东省高校开设的外语专业数达到178 个;江苏省达到 155 个;浙江省、河北省和上海市开设的外语专业总数均超过 100 个,分别为 141、126 和 117个;安徽省和天津市都超过 80 个;澳门和香港较少,分别为 10 和 8 个。
统计显示,京津冀区域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数量名列前茅,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办 101 种外语,开设小语种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两个区域,如保加利亚语、冰岛语、塞尔维亚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僧伽罗语、斯瓦希里语等;其次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开设 26 种外语语种,包括日语、英语、俄语、朝鲜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法语、印地语、印尼语、土耳其语、孟加拉语、柬埔寨语、波斯语、泰语、缅甸语等;长三角区域最少,共开设 22 个外语语种。 在京津冀区域,除北京以外,天津开设语种达到29 个,河北为 19 个,开设语种也较为丰富。在长三角区域,上海市院校开办的语种最多,达到 22 个,包括西班牙语、德语、日语、英语、朝鲜语、印地语、印尼语、土耳其语、希伯来语、波斯语、泰国语、越南语、阿拉伯语、乌克兰语、俄语、瑞典语、日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葡萄牙语等;其次分别为浙江省 12 个,江苏和安徽省各开设 9 个语种。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开设的语种最多,达到26 个,香港和澳门都不多,香港除繁体中文为官方语言外,以英语为主,澳门除繁体中文为官方语言外,以葡语为主。 统计显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2021 年,全国外语类计划招生专业超过 10 种及以上的高校有 16 所。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专业涉及的语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42 种),其次是天津外国语大学(29 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6 种)、上海外国语大学(22 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 种)、北京大学(16 种)。三区多语种服务人才培养在全国领先,具备雄厚的语言服务人才专业教育基础。
统计显示,截至 2022 年,全国高校开设翻译专业本科(BTI)的高校达到 301 所,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MTI)的高校达到 316 所。培养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德语、朝鲜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泰语 9 个语对及笔译、口译两个方向。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在 MTI 专业中开设了“本地化管理”方向,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法律翻译方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了商务口笔译方向。全国 MTI 招生人数由 2008 年约 350 人,发展到如今每年招生 1万余人。截至 2019 年,全国 MTI 累计招生 7 万余人,毕业生约 5 万人。其中,长三角区域开办 MTI 专业学位数量为 46 个,占比接近 50%,位居三区之首;京津冀区域数量为 42 个,占比 44%;粤港澳大湾区数量最少,仅为 7 个,占比 7%。 根据《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18 年)》对语言服务需求方和语言服务提供商的语言服务调查,本地化已经成为语言服务提供商第三大服务内容,仅次于笔译和口译服务,本地化人才需求将继续增加。作为翻译技能、信息技术与项目管理结合的现代语言服务之一,本地化具有多领域、多语言、跨国和跨组织实施的特点,对 MTI 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