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hort guide to post-editing 书籍推介 6

 
MTPE
 

微信图片_20230905005729.png

微信图片_20230905005729_1.jpg

微信图片_20230905005729_2.jpg

本书是了解并学习译后编辑的入门指南,总共分为十章,我们将带着读者从零开始,一步步学习译后编辑,同时也将译后编辑相关的话题同步介绍给大家。

本系列推文将按本书的章节顺序,基于中文译本(由武汉科技大学2020级MTI研究生陈美欣同学翻译),对“译后编辑”进行较为完整的介绍:从译后编辑的定义、指南等基础知识出发,分别从基本工具、风险、流程及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带领各位读者由浅入深,学习并掌握译后编辑,助力翻译实践。

 
 
 
 
 
第八章
译后编辑指南
——如何判断一项翻译工作是否可以使用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
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在决定一项翻译工作是否可以使用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时:

  • 哪些层面较为重要?

  • 如何评估这些层面?

  • 谁来负责这些决策?

根据霍夫曼(2012)和霍尔(2020)的研究,翻译流程分为译前准备、翻译和译后处理三个步骤。尽管机器翻译系统完成翻译,译后处理由编辑员完成,但译后编辑的准备工作需由客户、项目经理或编辑员自行完成。本文强调在准备阶段做出关键决策,如是否采用机器翻译,以及需要多少译后编辑。在翻译过程中,翻译阶段占重要地位,而译后编辑侧重最终的处理。ISO 18587译后编辑标准提及了准备阶段,关注源文本是否适合译后编辑,但未深入探讨。因此,本章旨在提供不同标准,帮助决策者判断是否可使用机器翻译,重点考虑源文本、机器翻译系统选择和目标文本等因素。
本篇推文将简要介绍本书第八章第一、二节的重点内容,包括判断是否适合使用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的重要考量标准,为后续推文做铺垫。

01

文本类型、风险考虑和数据安全

译后编辑(PE)“是由人工译者根据特定的指导方针和质量标准对原始的机器翻译结果进行校正”(奥布莱恩, 2011: 197-198)。

机器翻译结果通常与源文本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本章引用了译后编辑标准的建议,强调了了解源文本的重要性,并通过考虑文本类型、与文本类型相关的风险以及文本内容的敏感程度,来判断源文本是否适合机器翻译。
1. 评估源文本的适用性
对于不太具有创造性、包含冗余内容、可能使用特殊指南和规则,或使用受控语言的文本类型,通常更适合使用机器翻译。
特定领域的交际限制文本更适合机器翻译。
针对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文本,如文学作品、市场文本和标语,通常需要从零开始翻译,因为它们需要创译以与源文本区别开来。
2. 评估源文本的风险
根据经验法则,如果文本适合在翻译记忆软件的帮助下进行处理,那么它们也可以用机器翻译处理,但近年来,评估文本是否适合机器翻译的标准变得模糊,需要考虑翻译的目的。受限且直白的文本类型,比如警告信息,错误和误解的风险通常最高,因此,作者赞成“重复且受控的内容可由机器翻译完成,但市场和品牌内容仍需人工翻译”的观点。
3. 决策者的明智之举
需要评估可使用的机器翻译系统是否能够保护源文本内容。
需要分析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和审校的实例厘清优劣势,以保证质量要求和做好风险管理。
4. 总结
在评估源文本是否适合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 源文本的文本类型是否适合机器翻译?
  • 源文本带来的风险有多高?
  • 源文本中的信息有多敏感?在机器翻译系统中是否受到保护?
 
 
 
 
 

02

机器翻译的质量
影响机器翻译结果质量的因素包括:
  • 机器翻译系统的质量【机器翻译系统、训练数据、语言对(例如近端语言和远端语言)和数据安全】
  • 源文本质量【包括源文本缺陷和受控语言等因素】
1. 如何提升机器翻译系统质量
选择包含高质量译文的双语或多语语料库来训练机器翻译系统。如果没有内部数据可用,比如最近才开始翻译一种语言,或者如果翻译记忆和术语库数据质量不高(例如,翻译记忆可能包含原始译文,因为这些翻译的审校不会在工具中显示),可能必须要依赖外部语料库。不过,某些语言对的语料库很少或完全没有,因此,训练一个系统可能会困难重重,甚至根本不可能实现。
选择具备可训练性的机器翻译系统(统计、混合、神经网络)及训练方式。如果因为技术或经济原因,没有内部机器翻译系统可以使用或训练,那么可以使用外部或免费的线上机器翻译系统,但在做决定时,考虑数据安全非常重要。
2. 如何提升源文本质量
(1)方法
译前编辑
译前编辑是对源文本进行整理,让其更好地适用于机器翻译的过程,例如,通过使用风格指南和受控术语来改善机器翻译结果。其侧重于修改输入的句子以避免机器翻译系统遇到意料之中的常见问题,可提高机器翻译结果的可理解性和译后编辑效率。若资源允许,用于机器翻译的文本可进行译前编辑,使其更适合机器翻译。
译后编辑
源文本质量和相关特征可以对机器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缺陷、复杂性和不一致性都可能降低其质量。源文本错误包括拼写、语法、术语等,都会影响翻译流程,尤其在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两个环节中。此外,机器翻译系统对源文本缺陷的处理方式可能因引擎不同而忽略或沿用错误,所以译后编辑员需识别并处理诸如术语不一致和拼写错误等源文本缺陷,确保目标文本质量。
(2)判断标准
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的选择通常有一个临界点,在该临界点,资源用在译前编辑上比用在译后编辑上好,反之亦然。例如,如果源文本是通过机器和译后编辑处理成许多不同的目标语言,那么译前编辑是明智之举。
 
 
 
 
 

 

以上是本书第八章的主要内容,请继续关注该系列后续连载~

特别说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后台联系小编。
– END –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专题组致力于普及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相关知识,追踪国内外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教学与研究动态
 
推文编辑:赵恩婷
指导/审核:肖志清  王雪红
项目统筹:王晨谕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