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发布了王华树副教授编写的“翻译记忆”词条。现转录如下,以资交流。

记录和储存翻译过的语料供反复利用的技术手段是辅助人工翻译的语料库。又称翻译内存、翻译记忆库。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记忆存储翻译过的特定语对的以句、段落为主的翻译单位(单个词的处理由术语库完成),翻译记忆系统会自动检索、匹配翻译记忆库中类似或重复的句对,使用者在之后的翻译中可反复利用,避免重复劳动。翻译记忆通常与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文字处理系统、术语管理系统、多语词典以及机器翻译系统集成使用。翻译记忆可以不断学习和自动储存新的译文,扩大记忆量,使用得越多,其存储的数据也就越多,辅助翻译的功能也就越强大。
翻译记忆系统的运行机制如下:①切分。系统打开原语文本时,首先自动将原语文本切分为句段。②对齐。系统切分后,将原语文本中的句段与目的语文本中的对应部分匹配连接起来,形成翻译记忆单元,翻译记忆将完成对齐的平行语料按翻译记忆单元进行组织和存储。③检索。使用系统打开新的待译文本时,系统自动将文本切分成句段,再将第一个句段和记忆库中所有句段比较,找到字符串的匹配程度或相似程度最高的加以显示供译者取舍或修改。检索中匹配分为完全匹配、模糊匹配、子句段匹配和术语匹配四种。
翻译记忆的主要作用包括:①一个系统能支持多语种之间的双向互译。②确保翻译无遗漏。③确保多译者分工合作进行统一项目工作时保持句段译文一致,译文文本格式与原文文本格式一致。④项目组内最大程度共享资源,节省译者劳动量,提高翻译效率,节约项目成本。
现代翻译企业在项目工作中,通常使用翻译记忆软件对项目材料进行预处理,在译者着手翻译前,系统就完成了所有匹配程度高的内容,再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即时更新、资源全员共享和全程质量监控。翻译记忆的使用是实现翻译资源集约化、管理现代化和生产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王华树,翻译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技术委员会成员,世界翻译技术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科技术语》编委等。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翻译技术产学研的生态融合,在《中国翻译》《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上海翻译》以及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等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出版《翻译搜索指南》《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研究》《应用程序本地化 》《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研究领域:翻译与本地化技术、外语教育技术、语言服务管理。

原文发表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欢迎各位学者阅读、分享。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翻译圈公众号旨在为读者提供名师和专家对口笔译的真知灼见,CATTI考试和MTI入学考试信息,翻译等语言服务就业资讯,以及口笔译学习资源和知识,希望在翻译之路上,为大家助上一臂之力。欢迎大家积极留言,为我们提供建设性意见,我们共同进步!
转载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
转载编辑:王真真
审核:吕欣潼、吴志雄
项目统筹:吕欣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