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琼(陕西师范大学);赖健玲(陕西师范大学)
来源:《新闻知识》2023年7月
摘要:在当前愈发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提升中国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能力是当务之急,应急语言服务在国家公共安全治理、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国际安全形象地位构建中的战略性作用不容忽视。建设和完善高水平、高质量、常规化、国际化的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不仅是语言文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主动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处理内外紧急事务、维护国家安全大局的战略性需求,更是构建中国国际形象、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之举。
关键词:应急语言服务;国家安全;战略作用
安全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前提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是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应时的语言服务规划,是维护国家安全、助力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愈发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应当提升中国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应急语言服务在公共安全治理、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国际安全形象地位构建中的战略性作用。
2016年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强调,“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为大型国际活动和灾害救援等提供语言服务,提升语言应急和援助服务能力”。在全球化愈加凸显的背景下,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不断增加,语言学人纷纷挖掘语言在国内外应急防控大局中的作用,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因而成为一大焦点。
语言服务是“提供语言信息转换所需的技术、工具、知识、技能,帮助人们解决语际信息、交流中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服务活动”[1]。2012年,赵世举将应急语言服务纳入语言服务当中[2]。关于应急语言服务的内涵,目前学界广泛认可的定义是“针对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监测、快速处置和恢复重建提供快速救援语言产品、语言技术或参与语言救援行动”[3]。
当前关于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主要是从国家语言规划、语言治理等角度,研究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例如,沈骑和康铭浩[4]强调要将应急语言服务纳入国家语言治理能力规划建设;王春辉[5]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下应急语言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中观层面则以某一团体或某一地区为研究对象,如基层组织、社区、社会团体、城市、乡村等,如王海兰和李宇明[6]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应急语言服务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王玲和谭雨欣[7]则研究团体语言应急能力的构成。
在微观层面,众多学者围绕应急语言服务的实践情况、技术需求、资源挖掘、人才或志愿者培养、服务产品等要素进行研究。例如,滕延江等人[8]针对志愿者服务机制的建设问题提出提升策略,王立非等人[9]提出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语言服务存在的伦理问题。微观层面的一大研究热点是应急防控标语,众多学者研究标语的韵律、修辞、句法、语义、语用、适用性及发布主体权势等问题,或是从媒体平台角度研究应急防控标语对公众劝导效果的影响。例如,原慧艳[10]对“硬核”标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钟耀林[11]则提出社区“硬核”标语口号的问题及其修正策略。
应急语言服务研究不断拓展、深入的基础是“语言+安全”的理念和现实需求逐渐获得认可和关注。学者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研究应急语言服务,实际上是从语言服务的角度对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强调。应急语言服务和能力不仅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应急防控、安全治理的重要资源。因此,本文基于国家安全的角度,从国家公共安全治理、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和国际安全形象地位构建三个层次,探讨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机制的战略性作用,以期加强对应急语言服务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性作用的关注,有效发挥应急语言服务在国家安全大局中的作用。
应急语言服务与国家安全联系密切。发挥应急语言服务在国家安全大局中的战略性作用,对内不仅需要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在紧跟时事的动态化特点中形成常规化的服务模式,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形成和谐有力的应急话语体系,而且要优化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机制,全面提升国家语言应急能力,完善国家安全能力体系建设;对外则需积极参与国际安全治理,为世界友邻提供国际化、全球化的优质应急语言服务,展现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构建国际安全形象和地位。
(一)应急语言服务参与国家安全治理
应急语言服务是应急状态下国家语言治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全社会防灾避难的战略大局,其实质是结合社会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在灾前的预防检测、灾时的紧急救援、灾后的恢复重建等方面提供具有语言要素的服务活动。2012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社会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提供突发条件下的语言应急服务”;2016年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提升语言应急和援助服务能力”;经统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提到“安全”91次,“风险”16次,“防范”7次。这说明不仅公共安全治理需要应急语言服务的参与,国家安全及应急系统的建设也需要将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机制作为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随着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力不断加强,建立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的现实需求也愈加凸显。中国语言学人积极探索语言资源在应急防控中的用武之地,如科普宣传、编制方言手册、组建应急语言服务团、跟进国内外资讯报道、监控与翻译国际舆情与技术文件等,促进了中国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的建设,彰显了应急语言服务在社会公共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应急语言服务在理论上的不断拓展和在实践上的不断深入,使中国应急语言服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了解当前中国城市地区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笔者在2022年7月面向中国大陆22个省164个城市(包括四个直辖市)的市民展开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城市地区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中,应急语言知识的科普宣传服务、应急语言应用的工具性产品服务和应急语言实践的协助运用服务三方面建设水平相对较好;但应急语言相关技术服务、应急语言的安抚调节服务,以及应急语言的教育学习服务相对欠缺,甚至存在较大的空白。从服务充分性、服务偏误性、服务有效性和服务满意度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中国城市地区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满足其市民获取、理解和使用应急防控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充分程度一般,服务偏误出现频率较为突出,但有效性较强,市民总体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
综合来看,中国城市地区的应急语言服务实践体系虽然实现了基本框架体系的构建,应急防控作用明显,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急语言服务不应是在社会危机爆发后才捡起的治理工具。应急语言服务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固然有“应急”的特点,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语言服务实践必然不能充分发挥语言资源的战略性作用,反而有可能在救灾抗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偏误,产生额外的语言沟通障碍和语言治理问题。在紧跟时事的动态化特点中形成常规化的服务模式,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形成和谐有力的应急话语体系,才是应急语言服务参与公共安全治理、防范化解公共危机的切实之策。
(二)应急语言能力助力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2020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指出,“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12]语言文字是维护个人、社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治理资源,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是国家安全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语言资源大国,拥有五大语系一百三十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约三十种文字,更别提如无数星辰般点缀其间的土话土语。但语言大国并不直接等同于语言强国,能否科学有效、全面系统地开发、利用、管理、分配语言资源,使其在公民生活、社会运转和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作用,才是语言强国的关键衡量标准。对国家语言能力,尤其是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关注不足,则会导致中国丰富的语言资源在面对重大风险时无法发挥应有的防范和治理作用。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由于未能充分重视应急语言服务建设在处理国家内外事务上的作用,对国内外舆情言论的语言应急防控意识不足,众多次生危机悄然入侵中国安全大局。在国内,救治人员与受灾群众语言不通影响救治效率,更有甚者因为语言隔阂而产生语言冲突;应急防控宣传工作在普通话普及率较低的方言区难以开展,部分带有威胁恐吓意味的标语口号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诸多有碍应急防治的谣言更是肆意横生。在国际上,部分不怀好心、罔顾事实的外国媒体编造“中国肺炎”“武汉肺炎”等污名。
这些次生危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情防控期间民众的恐慌心理,给紧急事态下的公共安全治理增加了难度,而且在中国对外交往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次生危机为中国应急语言服务建设问题敲响了警钟,虽然随后国家逐渐意识到应急语言服务的重要性,编制了多样化的疫情防控方言手册、增强了疫情防控宣传科普力度、及时澄清了国内国际谣言,但前期语言治理的不足暴露出中国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短板。建设语言大国、语言强国是全面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的内在要求。而要想成为语言强国,充分发挥语言在国内外突发事件的紧急治理作用,必须将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机制的常规化建设提上正轨。在当前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上,一方面要巩固长板,继续发挥所在地应急语言服务建设的优势强项,打造应急语言服务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补足短板,丰富应急语言服务类型、方式和渠道,注重应急语言服务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和技术支撑,从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优化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机制,全面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完善国家安全能力体系建设,为重大风险的防治助力。
(三)应急语言服务构建国际安全形象和地位
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构建了它的国际形象和世界影响力。面对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不仅需要“说好中国话”“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听懂并理解自身,还需要在全球性突发事件中主动“开麦”,为世界友邻提供国际化、全球化的优质应急语言服务,展现负责任、有担当的安全大国形象,构建国际安全形象和地位。
在信息化、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21世纪,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地球村”效应越发明显。重大突发事件破坏性和紧急性更加凸显,对此类事件的防控不再是“各国自扫门前雪”,往往会“牵一域而动全球”。因此,建设面向国际的应急语言服务,是中国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举措。
首先,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国际语言治理呼吁多元互动与建设应急语言服务模式。无论是政府机构和国家、社会组织或世界公民,不同层面的语言规划者和行为主体,都既是应急语言服务的接受方也是提供方,更是切实需求方。因此,调动国际多元主体,调和主体之间的供需,使其共同参与国际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机制的建设,凝聚应急语言服务建设的强大合力,是建设全球性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机制的关键。
其次,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需要倡导者充分利用语言“通心”“达意”的作用。应急语言服务在本质上是对处于危机中的人和社会的服务与关怀,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肯定,这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所以,应急语言服务的总原则应当是以应急语言承载人文关怀,通和平互利之心,达开放发展之意。
同时,鉴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诸多关联和差异,国际应急语言服务建设需要有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多个地区或国家间互相联结,形成经验的共享互鉴,相似程度较高的区域间建设模式的推广及各方建设水平的协调,将有助于应急语言服务建设同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实现应急语言服务建设的全局优化和因地制宜。
应急语言服务建设是一种语言实践,更是一种治理理念。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基于此,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当构建应急话语体系,在危机中掌握话语主动权,突破被动回应和反驳的话语策略,从而转危为安、化危为机,构建新时代的安全大国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建设和完善高水平、高质量、常规化、国际化的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不仅是语言文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主动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处理内外紧急事务、维护国家安全大局的战略性需求,更是构建中国国际形象、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之举。
中国在过去十年经受住了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和考验,但仍需增强应对各种重大风险的能力。如今,中国的发展还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语言学人应当迎着时代的激浪顺势而为,积极回应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的语言需求,整合跨学科力量,加强应急语言服务体制机制研究,助力国家培养优秀的应急语言服务人才队伍。通过探索普遍有效的应急语言服务内容,推进应急语言服务的信息技术现代化进程,创新应急语言服务方式,形成成熟的应急语言服务模式,使应急语言服务在国家安全大局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