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编辑的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
——基于国外译后编辑课程的前沿分析
仲文明 舒超
摘要:文章在考察国外十所高校及两家机构译后编辑课程的基础上,对国外现有的译后编辑教学样态进行分析,从译后编辑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面向教学的译后编辑能力结构,将其划分为: ①译前文本处理能力; ②译后文本处理能力; ③基础通用能力。并以此为依据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译后编辑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国内译后编辑课程设置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译后编辑能力结构;译后编辑课程设置
出处:仲文明,舒超.译后编辑的能力结构与课程设置——基于国外译后编辑课程的前沿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20(06):86-91+7.
一、研究问题
1.国外译后编辑课程的开设现状如何?
2. 现有译后编辑能力研究与课程教学实践契合度如何?
3.如若不佳,如何构建面向课程教学的译后编辑能力结构?
4.基于该能力结构的我国高校译后编辑课程应如何设置?
二、研究背景
※ 全球语言服务市场规模急剧扩大,翻译市场需求增多。
※ 翻译项目呈现涉及语种多、文本格式多、需求类型多、任务总量大、交付周期短等特点,“机器翻译 + 译后编辑( MT + PE) ”模式在时效性和成本上凸显出巨大优势。
※ 译后编辑能力逐渐成为翻译人才培养中热点的话题,译后编辑者的培养研究在国内外都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 译后编辑能力和课程设置相关讨论处于初始阶段,译后编辑能力结构与相关课程设计与定位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三、研究思路
1. 译后编辑及译后编辑能力
(1)译后编辑的概念
译后编辑指对机器翻译的原始输出进行加工和修改,以提升机器翻译译文的质量和适用性。相对传统翻译,译后编辑强调利用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初译文本作为基础,通过编辑修改来改进译文质量。译后编辑不仅要求识别和修正机器翻译错误,还需要评估机器翻译质量并制定相应的修订策略。
(2)译后编辑能力
译后编辑能力指译后编辑人员根据具体目的和要求,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机器翻译的原始输出进行识别、评估、优化以提升质量的综合素质。它包括语言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主题领域能力、心理生理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要素。
(3)现阶段存在的研究问题:
● 译后编辑能力结构框架及组成要素的看法尚不统一。
● 国内开设课程较少,此相关课程设置从学理思辨的角度讨论较多,基于译后编辑教学实践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少。
2. 国外译后编辑教学实践
译后编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在欧洲起步较早,不少做法已经相对较为成熟,有一定经验可供借鉴。
(1)课程概览
● 课程类型:译后编辑教学存在的不同样态
译后编辑教学存在样态
(2)国外译后编辑教学实践概况
国外译后编辑教学实践概况
(i)职业课程:面向职业译员,要求译员具备一定的语言服务能力,课程更加强调实践环节。
(ii)高校课程:面向翻译方向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和翻译基础。
就授课内容而言,高校独立课程 > 职业课程 > 含有译后编辑子模块的翻译技术类或翻译编辑类高校课程。相关软件工具( 如机器翻译引擎、PE 工具) 的介绍与使用以及译后编辑策略,这也凸显了译后编辑的技术属性与编辑属性。
(3) 已有译后编辑能力研究的教学应用困境
● 技术迭代升级对技术性能力的冲击,技术进步使得操作简便,译后编辑的技术门槛降低,但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更新自身技能。
● 译后编辑课程负载有限,综合能力培养压缩在这一门课程中难度较大,能力研究和教学实践脱节。
● 教学内容向译后编辑本身收紧,外围知识涉及减少,更强调实践能力而非综合能力。
胜任译后编辑工作的综合能力应在翻译教学或者语言服务教学体系中系统培养,而译后编辑课程作为其中一环在设置时应该更关注译后编辑流程与实践,这也就需要重新思考面向教学角度的译后编辑能力结构。
3. 面向教学的译后编辑能力结构
研究以教学应用为目标,译后编辑自身实践流程为出发点,将译后编辑语言结构分为以下图示的三个方面.
面向教学的译后编辑能力结构示意图
(1)译前文本处理能力
译前文本处理能力主要由机器翻译相关知识、译前编辑能力、工具使用能力及机器翻译质量预估能力构成。
(2)译后文本处理能力
译后文本处理能力聚焦于译后编辑的工作流,主要包括机器翻译质量评测能力、定位机器翻译问题的能力、译文修改能力、文本编辑能力。
(3)基础通用能力
基础通用能力聚焦于译后编辑的工作流,主要由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技术通用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构成。上述能力是语言服务市场要求的基本能力,其中翻译能力最为基础。因此,将相关能力培养纳入译后编辑课程体系,也是译后编辑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四、研究结果
1. 基于能力结构的译后编辑课程设置
在借鉴国外译后编辑课程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以教学角度的译后编辑能力结构为指导,笔者尝试对我国高校的译后编辑课程设置做出探索,这一进程的逻辑结构如图3所示。
译后编辑课程设置研究路线图
(1)教学总目标
使学生掌握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基于翻译核心能力,利用技术工具开展译后编辑实践的能力。
(2)教学模块
译后编辑课程教学模块(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本课程共 32 个课时, 11 个教学模块,主要聚焦于译前文本处理能力、译后文本处理能力及基础通用能力三大能力结构。按照译后编辑的工作流程来安排学习顺序,着重译前文本处理能力、译后文本处理能力教学模块。
(3)教学模式
(i)课程对象
具备一定“基础通用能力”的学生,尤其要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在先修课程基础上,为 MTI 专业第二或第三学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或设置本科生选课选拔标准。
(ii)课程的衔接和互动
译后编辑课程要注重与教学体系中其他课程的衔接与互动,避免“孤岛化”,需要其他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通用能力”,为译后编辑课程的开设提供知识基础和保障; 此外,译后编辑的知识也可以合理地转化,应用到其他课程。
(iii)教学方式:理论为辅,实践为主
● 教学团队的搭建上可采取“高校教师和业界专家合作的形式”,高校教师负责理论部分的讲解与教学进度的把控,业界专家负责实践层面的指导与职业问题的解答。
● 课程前中期:采取“课上知识讲解 + 课下项目模拟”的方式。
● 课程后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开展真实的译后编辑项目实践。如作者所在高校和“试译宝”团队联合开展了“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案例库式实践项目。
● 跨专业合作:与计算机院校和行业部门开展机器深度学习和研究。
(iv)译后编辑课程考核
译后编辑课程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译后编辑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考核可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二者各占50%。
2. 结语与反思
译后编辑前景巨大,人才能力培养和课程设置必须跟进。该研究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国外译后编辑课程设置,对国内译后编辑课程设置进行初探。
本研究在2020年就指出译后编辑课程在国内开设较少,相关课程设置从学理思辨的角度讨论较多,基于译后编辑教学实践经验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据小编通过文献和部分高校官网考证,大部分文献仍然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未进一步进行译后编辑教学实践及其个案分析的研究;此外,大部分高校不将其课程设置对外展示,难以查询到译后编辑课程相关信息。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随着ChatGPT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应用的涌现,ChatGPT辅助译后编辑的研究方兴未艾,未来在译后编辑难度和技术应用上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也给教师、学生、译后编辑者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特别说明:文中部分内容使用ChatGPT总结,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专题组致力于普及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相关知识,追踪国内外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教学与研究动态!
推文编辑:李帅 李鸣晨
指导/审核:肖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