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翻译学博士,太原学院讲师,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外语界》、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方向:翻译技术、语料库翻译学和典籍英译。
Q:王老师,从您前期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中,可以看到您对“数字人文”和“翻译技术”的关注和思考,请问您对翻译技术的研究兴趣是如何产生的?
A:感谢亦扬精彩问题,恰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对翻译技术的兴趣,源自好奇心,也源自领路人。翻译技术不断更新,蕴藏无限可能,总有新东西待探索,如Python用于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翻译活动时空关系的梳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译者能力、信用资产管理等,当无处安放的好奇遇到飞速更新的翻译技术,很难不被吸引。在探索翻译技术时,会形成个体的直观感受,而经导师张政教授指引,开始对翻译技术的哲学解读产生兴趣。透过现象观察本质,阐释数字时代主体、客体和翻译模式的演变,关注翻译技术中人是怎样的存在,为何受益于技术又受困于技术。可以说,对翻译技术实践和研究的仰慕,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Q:王老师,我们关注到您对数字人文这一概念有所研究。如今,数字人文与翻译学的结合日益紧密,请问研究者需要培养哪些思维以适应新的变化?
A:关于数字人文视域下的翻译学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从2018年起就发表多篇奠基之作,非常清晰地勾勒出该领域的现状、问题、前景、特征、领域与意义,并将数字人文理念运用于中国翻译概念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张政教授从方法论角度关注数字人文路径下的翻译研究体系,并逐渐聚焦于特定领域,如2023年新作讨论视听翻译研究范式与理路。这些开创性研究已为我们搭建好知识体系,指引我们在数字人文翻译研究的大海中不偏航,充满信心一路向前。
从我了解的情况,已有越来越多研究者重视数字人文翻译研究。数字人文与传统人文研究的区别在于通过大规模文本处理或数据运算,进行传统研究方法无法实现的跨媒介翻译研究。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研制的“围绕汉语的超大型多语汉外平行语料库集群”,适用于多语种语言对比、翻译研究、教学与实践、词典编撰及跨文化传播等研究,也适用于语言工程、语言监测、多语自然语言处理的公共研究与用用平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数字人文也是研究理念的升级,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新型翻译研究学术模型和学术组织方式。研究者将数字化研究思维融入自身研究兴趣,以人文视角为出发点、融合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并实施翻译研究,从不再是核心的翻译研究议题中发现新的研究价值,见先前未见之深远广阔。总体来说,当我们真切感受到数字人文带来的新奇与美好,也会积极拥抱数字化时代的变革。
Q:最近几年“中国文化走出去”如火如荼,您认为在此背景下,数字人文研究可以如何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助力?
A:经由翻译“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构成了极为丰富的话语体系,很多学者带着极大的热情一直推进相关研究。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贡献了关于《红楼梦》英译的系列研究,既是语料库运用于典籍英译研究的早期开创者,也是持续发光发热的新锐思想分享者。曲阜师范大学秦洪武教授和孔蕾教授研制的“儒学海外传播文本数据库”,通过相关文本分析与数据跟踪,将儒学思想海外传播作为整体系统来研究,立足于文本但不局限于文本,可能是数字人文翻译研究重要方向。
本人有幸在读博期间,参加了导师张政教授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华典籍英译云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深度参与数据采集、语料加工和平台研制,对于以典籍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导师的宏观设计和研究焦点也成为引领我之后申报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科技典籍英译语料库的构建与译本海外传播研究”的原动力。数字人文理念贯穿整体思路,搭建典籍综合数据库、多语平行语料库和传播案例数据库,整合为可互相链接跳转的综合平台,将数据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从长期目标来看,依据标准模式进行资源采集、知识表示、知识关联聚合、知识服务,可形成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可移动、可共享的资源组合。借助大数据优势提供可靠的分析和支持,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模式调整方案,以实现对典籍外译各环节的深入观察和全面理解,为中华文化国际化传播助力。
Q:在数字技术与人文社科两大领域研究交叉并进的今天,数字技术为人文学科的研究,人文价值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已显而易见。您认为人文学科对数字技术是否也有类似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好地用人文诠释数字?
A:非常认同你的观点,数字技术具有影响翻译研究内容、边界、方法和受众的巨大潜能,通过新的数字人文研究价值观重塑翻译研究,其内涵与外延变得复杂多样并不断演化,发展成为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者统一的有机整体。而翻译研究也会对数字人文的发展形成反哺作用,从而推进数字人文发展成为跨学科边界、跨媒介边界、跨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边界的研究体系。
翻译研究的人文价值因数字化研究手段得以升级,而研究成果又为其他学科提供新视角。如西安外国语大学黄立波教授对毛泽东文献英译现状、特点、中外英译差异原因的剖析,提出海外毛泽东著作英译是英语世界主动了解毛泽东革命与建设思想、了解中国历史与发展、了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沿革的一种国际化学术行为,在客观上促进了毛泽东著作的国际化传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海外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翻译研究的新认知和新需求会促进适合人文概念的数字化工具的设计和开发,也对研究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字人文的优势在于文本数据化、数据可视化、可视多模态化的多元特征,但是单纯数字图表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符号,有赖于研究者对这些僵硬的事实进行解释、描述、分析,并提炼和升华为研究发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技术与人文方法应一体化成长,避免“轻文字、重图像,轻思想、重制作,轻创作、重编码”等架空思维体验和文字表达不良趋势。以人文主义为指导和灵魂,用数字技术积极吸纳和体现人文价值观为研究目标和方法,才能在两个领域之间形成实质性和有效性的链接,形成平衡高效翻译研究新场域。
Q:语料库技术是数字人文领域的热门话题。语料库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语言成为了一种可以开采、收集和分析的对象。请问老师怎样看待语料库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我们需要怎样合理利用语言资源?
A:语料库对于语言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了语言资源,更重要是打开了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目前,国内已有很多研究者将语料库运用于翻译教学,体现在专门用途语料库、数据平台、软件、网站研发与运用。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研制的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团队研发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综合平台、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老师参与开发的库酷语料库加工软件、北京语言大学韩林涛老师参与设计研发的冬奥会八语种在线术语检索和管理平台、在线多语种疫情平行句库Bicovid.org以及二十大报告双语查询网站“政译”(PoliTrans.org)等。优质的语料资源很多,使用者也要注意甄别,尽量选择权威机构发布的学术性语料库,出品有保障,学习更安心!
Q:随着翻译技术的蓬勃发展,译者主体性已然受到了一定影响。您认为译者作为个体,应如何保持自身的主体性,避免技术的异化?
A: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定位人的主体性价值,这一点或可作为反思译者避免技术异化的基点。人工译者发挥主体能动性,需先突破使用者心态,积极转为融合语料提供者、算法修正者、质量批评者为一体的综合型主体。翻译技术的优化发展需更多资源持有者加入开发,在优化数据或改进算法的基础上,促进语料更新和良性循环。同时人工译者可凭借语言学知识,对机器翻译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转换为数学化的表达方式便于计算机理解和修正,从而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将人的无限潜能融入不断更新的翻译技术,实现译者身份构成和翻译技术的同步升级。
本访谈提及部分相关文献(按照作者姓氏排序)
胡开宝,黑黟.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特征、领域与意义[J].中国翻译,2020,41(02):5-15+187.
胡开宝,王晓莉.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前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06):111-121+148-149.
胡开宝.数字人文视域下翻译研究的进展与前景[J].中国翻译,2018,39(06):24-26.
胡开宝.数字人文视域下现代中国翻译概念史研究——议题、路径与意义[J].中国外语,2021,18(01):10-11.
黄立波.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著作书面口语体特征英译考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个英译本比较[J].外语研究,2022,39(05):83-90.
黄立波.毛泽东著作早期翻译考察(1927—1949)[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1(01):31-49.
孔蕾,秦洪武.儒学海外传播话语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8,39(03):78-83.
孔蕾,秦洪武.儒学核心概念海外传播及受纳分析:以“礼”为例[J].外国语文研究(辑刊),2021(02):167-185.
李崇华,张政.基于数字人文的视听翻译研究范式与理路[J].外语学刊,2023(01):61-67.
刘泽权,春娥.《〈红楼梦〉多译本量化研究》[J].红楼梦学刊,2023(01):201.
刘泽权,刘超朋,朱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翻译,2011,32(01):60-64.
刘泽权,苗海燕.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尚红”语义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0,1(01):19-24.
刘泽权,汤洁.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语节译本风格对比——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红楼梦学刊,2022(02):255-277.
刘泽权,田璐,刘超朋.《红楼梦》中英文平行语料库的创建[J].当代语言学,2008,10(04):329-339+379-380.
刘泽权,田璐.《红楼梦》叙事标记语及其英译——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9(01):106-110.
刘泽权,闫继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04):87-92+128.
刘泽权,张丹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文学翻译研究与词典编纂——以《红楼梦》“吃”熟语及其英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2,33(06):18-22.
刘泽权.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编纂研究[J].红楼梦学刊,2016(05):202-222.
刘泽权.数字人文视域下名著重译多维评价模型构建[J].中国翻译,2021,42(05):25-33+191.
路玮,张威.大型中英连线口译语料库共享平台建设:功能与操作[J].中国翻译,2022,43(05):108-117.
秦洪武,孔蕾,徐欣.《论语》英语多译本受纳状况多维数据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04):580-593+641.
秦洪武,孔蕾.当代英语媒体儒学传播话语分析[J].中国外语,2018,15(01):51-61.
秦洪武,孔蕾.儒学海外传播的探索性数据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6(06):23-29+109.
石欣玉,黄立波.毛泽东著作英译与国家形象建构: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外语教学,2021,42(03):75-81.
王克非.以汉语为中心语的多语汉外平行语料库集群的研制与应用[J].外语教学,2022,43(06):1-7.
王贇,张政.翻译研究新路径:数字人文新释[J].外语教学,2020,41(02):81-86.
张丹丹,刘泽权.《红楼梦》乔利译本是一人所为否?——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考察[J].中国外语,2014,11(01):85-93.
张丹丹,刘泽权.多译本平行语料库的汉英文化辞典的价值——以《红楼梦汉英文化大辞典》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06):58-64.
张丹丹,刘泽权.基于语境的《红楼梦》报道动词翻译显化研究——以王熙凤的话语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4):124-134+151.
张威.口译语料库的开发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中国翻译,2009,30(03):54-59+96.
张威.口译语料库研究的原则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13(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