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译后编辑 | 谁害怕文学翻译译后编辑?来自学生译者的表现和思考
谁害怕文学翻译译后编辑?来自学生译者的表现和思考
Who’s afraid of literary post-editing? Performances and Reflections of Student Translators
作者:Yu Hao, Ke Hu, and Anthony Pym
几十年来,职业译者和翻译培训员始终坚信“机器翻译永远行不通”。然而,机器翻译的快速发展正在颠覆这种观点。机器翻译系统已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在不同翻译领域获得了认可。但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学界仍尚未表明对其的积极态度,仍将其作为抵制机器翻译的案例。有关研究表明,职业译者和翻译培训员对新技术的优点持有怀疑态度,职业译者和学生译者普遍认为虽然译后编辑能够提高翻译效率,但在文学翻译领域中存在负面影响。而对于是否对机翻文学作品进行译后编辑,学生译者的态度尚不明晰。
基于此,本文旨在解决以下研究问题:
(1)学生译者(如研究生)是否仍抵触文学翻译译后编辑?如果抵触,是什么原因所致?
(2)经过译后编辑后的文学作品,其质量如何?
(3)学生译者对文学翻译译后编辑的态度是否与他们的现实做法相吻合?
(1)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文学机器翻译持否定态度(N=98,69.5%)。
(2)译后编辑者对文学翻译译后编辑的积极态度更为明显。部分学生认为译后编辑反而更耗费时间,而多数学生认为译后编辑加快了翻译速度。
(3)大部分学生认为机器翻译的译文“不自然”。机器翻译引擎会产出看似流畅,实则充满误导性的译文。
(4)几乎所有学生都强调了人类应当在文学翻译中居于中心地位。
总结:人类中心性存在于124条访谈中,研究将收集到的124条访谈按照风格(Voice,N=19)、创造力(N=40)、语境(N=25)、修辞(N=23)、情感(N=17)五个主题进行划分。
(一)译文完成速度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译后编辑条件下的译文完成速度比纯人工翻译的速度更快(p<0.001)。译后编辑速度相较于纯人工翻译提升了18%。
(二)译文质量
译后编辑和纯人工翻译在文本风格翻译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在语义层面未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873)。译后编辑比纯人工翻译存在更多的风格类型错误,但二者在语义类型错误使用上没有显著差异。
译后编辑在译文完成的速度上存在优势,但在风格选择上存在劣势,在语义类型上保持中立。
【错误类型归纳】
研究认为两组存在错误理解原文的含义、增添无关紧要的冗余词、删除原文中的重要内容、参考多个译文而缺失判断力等问题,这也是完成语义错误的主要原因;研究还认为两组存在误用标点符号、未能识别机器译文中的错别字、按照字对字进行翻译、误译人名等问题,而译后编辑组的译文还存在语法错误的问题,这些都是完成译文和原文风格不匹配的原因。
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译者认为机器翻译适用于文学作品,这一结果不同于以往的的研究结果,且基数更大。同时,使用机器翻译可以改善对译后编辑的看法。 学生译者也指出机器翻译的结果是“流畅但有误导性的”,会导致译后编辑出错。这是因为在面对重要的翻译取舍时,学生译者不得不冒险进行创造性解释,而译后编辑者可以将风险转移到机器翻译上。译后编辑在大部分时候都比人工翻译更容易犯错,这一事实表明学生译者坚持文学翻译应当坚持人类中心性的必要性。
期刊来源:New Advances in Transl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Pedagogy p263-282
特别说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后台联系小编。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专题组致力于普及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相关知识,追踪国内外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教学与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