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文献 | 技术赋能的人机协同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技术赋能为翻译教学带来更具交互性、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本研究梳理了技术赋能翻译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应用实践,探讨了技术赋能翻译教学的发展路径及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进而总结了技术赋能翻译教学的三个主要阶段,即资源电子化赋能的友好型电化教学阶段、流程数字化赋能的混合型精准教学阶段、环境智能化赋能的聚合型智慧教学阶段,并基于这一发展脉络尝试构建了人机协同的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电子资源库、数据中台、智能代理等技术赋能,实现教师、学生和技术三大基本要素在翻译教学中的交互共促。
作者:
李锡阳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
彭丽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金慧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教育部近年来强调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教育部 2022)。外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承载着培育具备坚实外语语言基础、宽广全球视野、出色跨文化沟通能力及正确价值观念的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杨宗凯等 2022)。在教育形态重构、教学模式变革、人才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外语教学面临巨大挑战,其中翻译教学在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都需转型。翻译课程如何有机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学习者语言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体验等产生积极影响(徐锦芬 2023),成为当下翻译教学领域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数字技术的性能梳理了技术赋能翻译教学的实践路径,并提出技术赋能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期为翻译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本研究以CSSCI来源期刊和Web of Science收录的SSCI来源期刊的中文和英文论文为数据来源,将检索年份设定为2020—2024年,以“翻译技术教学”、“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chnology”、”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24年5月5日)。初步检索得到857条结果,再通过人工筛选排除未直接使用翻译技术开展研究的论文、翻译技术应用于其他学科研究的论文、非实证研究论文以及教学实践价值不明的论文,最终确定158篇论文,其中中文论文71篇,英文论文87篇。文献分析显示,该领域研究主题可分为翻译人才培养内涵演变、翻译教学模式重构和翻译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三类。
2.1 翻译人才培养内涵演变
国内外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探究了翻译教学中的技术需求,发现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翻译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拓展了翻译人才培养的内涵(黄立波 2022)。在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上,数字时代的语言服务行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翻译学习者急需发展信息技术能力、跨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翻译任务处理能力以及译审能力(邓媛等 2024)。在培养方式上,受到跨学科培养理念的驱动,翻译技术教学整合翻译、计算机技术等不同学科知识,注重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国内外高校陆续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学位,设置译后编辑课程,探索译后编辑能力模型。在培养过程上,学校依托慕课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工具,创设虚拟实验室等学习环境,重构翻译教学全过程。在评价方式上,基于智能平台的翻译学习者画像和学习者分析为过程性评价提供参考,翻译能力评价逐渐呈现多主体、多层次特征(李双燕等 2022)。
2.2 翻译教学模式重构
高校翻译教学正积极融合各种数字技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促进传统教育模式向智能化教育模式转变(祝智庭,胡姣 2022),衍生出诸如混合式教学(Sun 2019;田丽丽 2023)、基于语料库的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赵政廷,柴明颎 202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译混合式教学包含物理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多个层面,为案例驱动教学、翻转课堂等代表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交互式教学模式作为新时代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中的积极作用。新型教学模式下,数字学习环境全面赋能教学,平台数据为教学全过程提供支持,推动教学流程的创新(Stepanechko & Kozub 2022)。基于主题的翻译、团队协作学习和模拟翻译等教学活动彰显优势,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合作学习效能以及实际工作意愿(Zappatore 2022)。以众包式(crowdsourcing)项目教学模式为例,学生体验真实项目的翻译过程,在项目组中明确身份和翻译任务,运用网络和翻译技术开展团队合作,发布翻译成果并获得反馈。由此,学生实现“被动”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并在互动中学习和反思,提高了在翻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Zhang & Huang 2022)。技术辅助的翻译课程教学实操性强,教学方法多元,教学材料多样,形成性评价比重增加,体现了交互式学习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升教学实施效果,促进翻译教学目标实现(Korol 2022)。
2.3 翻译智能技术的教学应用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智能技术发展掀起了机器翻译的浪潮,国内外围绕机器译后编辑和机器翻译质量评估(Torné & Matamala 2021)等方向开展了研究。神经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展现出较强的实用性(Klubicˇkaetal.2017;曹航等 2023;裘白莲 2023),赢得了学习者的广泛好评(Robertet al. 2024)。口译教学实践中,语音识别技术辅助的教学模式(李霄垅,王梦婕 2018)在增强学习者信心、确保翻译完整性、提升训练效率等方面优势明显,而且越来越多翻译学习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智能技术也进一步便利了数字化教学评价和反馈。例如,基于语料库的数据处理工具被用来评价学习者生成的目标语文本,能够支持翻译教学过程并辅助基于研究的教学干预(Chitez & Punga 2020)。智能技术还能收集、处理和分析教育全过程和全场景数据,提高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的效率,提供更客观、精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动态、多元的评价体系建设(王静等 2023)。
国内外翻译教学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近年来才开始出现将翻译技术教学作为整体对象进行模式重构的研究尝试,且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仍然存在参与度不足(王华树 2021)等问题,急需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已有研究反映出当下翻译教学模式转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1)翻译技术教学模式转型通常基于特定翻译课程,容易忽略翻译教学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规律;(2)教学模式大多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序列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固定环节展开实施,条块分割,缺乏整合;(3)教学应用侧重技术本身,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和提升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在厘清技术赋能翻译教学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以能力建设为导向,尝试构建人机协同的翻译教学模式,促成教师、学生与技术“三位一体”融合,助推翻译教学质量提升。
根据翻译技术的迭代发展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技术介入程度,技术赋能翻译教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0阶段,电子词典、机器翻译等多媒体翻译教学工具赋能的友好型电化教学阶段;2.0阶段,在线平台、多模态等技术赋能的混合型精准教学阶段;3.0阶段,仿真环境、智能代理等技术为核心的聚合型智慧教学阶段(见图1)。当前我国翻译教学正处于在线、混合式教学的2.0阶段或者正经历从2.0阶段向3.0阶段的过渡。
图1 技术赋能翻译教学的发展路径
3.1 资源电子化促成翻译教学新动态
语言环境是翻译教学的重要资源,词典、书籍、报刊等既是学生接触的第一手翻译教学资料,也是翻译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学习工具。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词典和书籍电子化、教学内容多媒体化等极大便利了翻译教学,翻译教学进入友好型电化教学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资源电子化,电子化资源通过提供词汇、例句、上下文等丰富的信息辅助翻译教学。外语教师和学生对电子化资源的使用与日俱增,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电子化资源演进成为功能多样的电子资源库,为翻译教学系统提供基础资源和依托。然而,1.0阶段的翻译教学并没有发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化,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3.2 流程数字化催化翻译教学新形态
在线平台、多模态技术等赋能的翻译教学重点关注教学流程的数字化,体现了教学模式的变化和教学理念的更新。2.0阶段,翻译教学组织形式发生变革,基于在线平台的在线或混合式教学更为常见,基于学习管理系统数据追踪的新型评价方式得以应用。教学理念的更新体现为教师开始走下讲台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推动者,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例如,学生在课堂的模拟翻译场景中,参与角色扮演,练习翻译技巧,然后通过在线平台获取更多相关材料,以加深对翻译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游戏化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正被广泛地应用于翻译课堂。混合式教学利用SPOC、云课堂等在线平台重构了翻译教学模式,突破了教师主导的单一讲授模式。混合式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还增强了教学的精准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3.3 环境智能化赋能翻译教学新生态
在技术深度融入外语教学的发展阶段,数字技术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正逐步塑造翻译教学新生态。该进程立足于丰富的开放式资源,通过教学要素重组与教学流程重置孕育出一个内容多样、结构优化、互动智能的翻译教学生态系统。迈向3.0阶段的翻译教学秉持智慧化及个性化教育的核心原则,侧重于构建富有活力的翻译学习生态,创设沉浸式文化体验情境。此模式借助VR、AR及AIGC等前沿技术,实现对真实翻译场景的高保真模拟及智能辅助翻译教学,彰显技术集成的聚合效应。随着数字技术与翻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被重新定义,教学流程实现自动化管理。学生能在高度仿真的多语言环境中获取沉浸式学习体验,在模拟国际会议、商务谈判等多种复杂交际场景中有效提升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的优势还体现于高度的灵活性与定制性,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及学生需求,针对性策划教学活动与任务,实现教学内容的高度个性化与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此外,这一环境推动优质翻译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极大满足了翻译教学的有效交互需求,从而加速了翻译教学向真正的智慧教学迈进。
纵观翻译教学乃至外语教学的发展历程,技术的迭代更新无一例外都会触发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导致部分学者抛出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诚然,无论是早期的电教媒体技术还是当今的AIGC技术,都改变了教学的方式,但是技术决定教学模式的观点似乎并不妥当。笔者认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辅助教学的角色定位仍不会改变,只是技术融合的深度或者人们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将会不断增加。因此,本研究从翻译人才培养新内涵出发,基于前文对技术赋能翻译教学路径的探讨,构建了人机协同翻译教学模式。
学界对技术赋能外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多以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走向为主线(如朱琳等 2021)。这种流程化的教学模式构建虽然条理清晰、系统性强,但却条块分割。技术赋能背景下的翻译教学倡导技术融合的同时逐渐打破教学环节的边界,教学活动相互渗透,学生学习变得个性化,教师教学也更加定制化、精准化。
新时代赋予翻译人才培养新的内涵,依据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文献,翻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专业技能、译审能力、跨学科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专业技能主要指语言和翻译能力,是翻译人才的基础职业能力。译审能力也称译后编辑能力,主要指人工译者审核编辑机器翻译内容的能力(Garcia 2010;肖维青,钱家骏 2021),也是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翻译教学需重点关注的人才培养核心目标。跨学科能力要求翻译人才具备一定的本地化行业知识储备(苗菊,王少爽 2010),或是进入职场后能快速了解行业以胜任翻译工作。信息素养则是信息技术应用综合能力的体现,能使翻译人才熟练选择并运用合适的翻译技术来辅助翻译工作。技术赋能翻译教学模式以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聚焦学生、教师、技术三个要素层,充分体现人机协同特征(见图2)。
图2 人机协同翻译教学模式
4.1 学生层面:能力导向的分类教学
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分为三个连续且相互关联的阶段: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和迁移应用(transfer application)。
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在教师引导、技术辅助下,通过自我驱动来明确学习目标,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预学习。这一阶段的翻译教学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置于核心地位,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提前阅读和分析翻译材料,自主开展翻译实践,通过查阅电子词典、参考文献和其他在线资源来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学生还应反思、记录和分析自己的翻译过程和错误,以不断提高翻译技能。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给予指导和反馈的作用,帮助学生优化翻译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该阶段与以往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一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可以基本达到学习目标,课堂也不再拘泥于师生同时共处同一物理空间或网络空间的形式。
合作学习尤其适合翻译教学。崇斌(2019)指出合作学习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翻译技巧应用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吴青(2023)认为教师应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基础上接纳建构主义和复杂性理论,并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的诸多环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交互,因此合作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团队互动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体翻译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协同阅读、协作编辑文本、同伴互评实现合作学习,还可沉浸式体验项目合作。例如,学生分别担任译者、审校员、项目经理等角色,共同完成一个翻译项目,通过模拟翻译场景(如国际会议、跨文化交流)深入体验和理解翻译工作。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还学会应对实际翻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如文化差异、术语统一、时间管理等问题,并深化对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在迁移应用阶段,学生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阶段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多样化的翻译实践情境,提升翻译技能,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发展。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后缺乏迁移应用的机会。而在人机协同的翻译教学模式下,学生实现一个阶段的翻译学习目标后可在多种技术平台开展实践演练,例如借助智能代理进行实时反馈的互动练习。在持续的仿真实践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断强化,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得益于人机协同的翻译教学新生态,学生能够练习适应不同的翻译环境,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未来翻译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4.2 教师层面:角色多元的有效教学
对应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的翻译教学活动可分为教学准备、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价三个阶段。
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依托教学管理系统开展细致的学情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风格和具体需求。基于学习数据报告,教师能够定制个性化教学目标,发布针对性教学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以合适的节奏和方式学习。教师也可借助电子资源库组织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需求相符的教学材料,如专业领域的文本和多语种的新闻报道,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实用性。此外,教师还可整合利用翻译辅助工具和在线资源,如术语管理软件和在线翻译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活动组织阶段,教师负责组织和推进翻译活动,确保学习过程的有序性与高效性。教师的角色包括引领学生深入翻译实践,指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翻译技能,以及必要时对学习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和学习进展,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还可以引入真实的翻译项目或案例,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提高职业素养。
在教学评价阶段,教师基于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突破传统以课程考试为主的方法,从课程数据入手,注重行为模式和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开展更加全面与细颗粒度的学习进程与学习困难监测,生成预警信息和应对策略,从而使评价更具准确性和有效性。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评价结果不仅用于反映学生学习效果,更为教师提供反馈,指导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增长。教师还可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定期更新学情分析数据,以了解学生需求的变化,从而实现高效的个性化翻译教学,为学生未来的翻译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4.3 技术赋能:环境智能的人机协同
在教与学的全周期中,技术的应用正变得日益精细化和个性化。教师准备教学内容时,依托学习管理系统进行细致的学情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设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访问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库,如慕课、电子词典等,实现知识的主动探索和能力的自我提升。这些技术工具的融入不仅极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也通过智能化辅助提升了教学的互动性和个性化水平。技术赋能主要体现在电子资源库、数据中台和智能代理三个方面。
电子资源库作为智慧翻译教学模式的技术底座,为翻译教学提供多维度、高效率的学习与教学平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高质量的慕课、专业讲座视频、教学案例库等,还包含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电子词典、在线翻译工具、术语数据库等。
数据中台作为翻译教学生态系统的核心依托,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主体是翻译课程产生的大量数据,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基础型数据(如学号、姓名)、过程型数据(如学习行为数据)、课程进度数据、结果型数据(如测试数据)等。数据中台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还能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偏好和难点,进而设计更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智能代理是人机协同翻译教学新生态的构成要素,其应用有助于丰富教学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而言,智能代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翻译课堂中翻译练习活动无法获得及时、准确反馈的问题,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虚拟助手,其核心技术主要为AR、VR、ChatGPT等。智能代理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历史和表现,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例如,智能代理可以分析学生的翻译练习,识别常见的错误类型,评估知识点掌握程度,然后生成定制化的练习和复习材料。
技术融入使得翻译教学各环节的边界模糊化、学生的学习泛在化。有些学生经过课外自主学习就能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活动的灵活性相应增强,这也正是翻译教学因技术赋能而更加个性化之体现。人机协同翻译教学中,表面上看技术的地位在上升,教师的地位在下降。实则不然,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互补的,教学主客体的关系会随着技术驱动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变化,但教师的核心价值始终不容忽视。
技术赋能的翻译教学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涉及技术革新、教学法变革及文化认知提升。从电子资源的开发到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再到翻译教学生态的构建,每一步都是对外语教学理念的深化和教学实践的创新。面对技术赋能的翻译教学转型,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扩充知识体系,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模式,以培育能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翻译人才。学生亦需适应变化,认识到技术赋能的翻译教学将超越单纯的语言技能传授,在提升专业技能和译审能力的同时注重跨学科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重视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尽管仿真教学环境、智能代理等的建设与维护面临较高的投入成本和技术壁垒,且其应用需要学生适应数字环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切换,但翻译人才的培养终将在应对技术挑战中更为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限于篇幅,参考文献略。
特别说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后台联系小编。
原文来源:李锡阳,彭丽华,金慧.技术赋能的人机协同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外语界,2024,(03):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