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答疑 | 何为翻译技术跨学科研究的根基?
翻译研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特征,尤其是对于翻译技术的研究,更需要结合跨学科的知识,那是不是其他领域的学者更适合进行翻译或翻译技术相关研究呢?
王华树教授: 跨学科研究对于拓宽翻译研究的视野,深化对翻译现象的认知,无疑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翻译技术研究领域,涉及翻译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科学等多门学科,借鉴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技术进步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例如,数据科学、人体工效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主体与数字技术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而挖掘出人机协作效率提升的最佳路径。同时,技术哲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视角,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翻译技术,更好地应对翻译技术带来的伦理和认知挑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领域的专家或学者就更适合从事翻译或翻译技术研究。任何跨学科研究都需要以某一学科为立足点,以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再去吸收其他学科的养分。对于翻译研究而言,这个立足点无疑是翻译学本身。 试想,如果让不了解翻译过程和规律的其他领域专家来主导翻译技术研究,即便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但由于缺乏翻译学的基本素养,其研究可能难以真正触及翻译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也难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相比之下,立足于翻译学的跨学科翻译技术研究则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翻译学研究者对翻译的本质和规律有着深入的理解,这是开展翻译技术研究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他们在借鉴其他学科成果时,也能够根据翻译研究的需求进行筛选和转化,真正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凑或生搬硬套。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学科专家在翻译技术研究中就毫无用武之地了。恰恰相反,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引入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对于拓展翻译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关键在于处理好学科借鉴和学科立场的关系,既在交叉融合中保持翻译学的独特主体地位,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共同推动翻译技术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总而言之,跨学科研究确实为翻译技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它不应该被简单地等同于“其他学科专家来研究翻译”。只有立足翻译学,紧密对接国家语言战略需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科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翻译研究实现新的飞跃。
(根据王华树教授互动答疑活动内容整理)
1. AI时代,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否需要被重构?
2. GenAl时代,外语专业教育如何转型?
3. AI翻译是否会削弱译者的主体性?
特别说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后台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