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栏 | 翻译技术研究洞察
本平台特别组织【翻译技术研究洞察】专栏,将邀请业内专家解读翻译技术研究相关的文献,通过本专栏与大家交流互动。
首期,将围绕《翻译技术研究》一书进行探讨,本书作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华树教授以及相关研究专家会定期为大家答疑解惑。
欢迎您提出问题或改进建议。小编会尽快收集整理您的留言,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请专家解答。同时,本专栏对广大翻译技术爱好者开放,如果您希望发表观点或解答相关问题,您可以随时联系小编。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翻译技术突飞猛进,对翻译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否需要被重构?
随着翻译技术的兴起,传统翻译理论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新技术的发展,的确对传统翻译理论的概念、主体、客体、定义、能力、过程、结果、评价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冲击。面对这些冲击,传统翻译理论难以完全解释和包容新兴的翻译技术,理论阐释力度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以翻译主体为例,传统理论通常将翻译主体定义为人。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机共译已成为当今翻译实践的重要形态。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主体的内涵,将AI译者纳入其中。类似地,翻译过程、翻译规范、翻译能力、译文评价等理论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拓展和修正,以适应技术发展的新形势。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翻译理论因此过时。事实上,许多经典翻译理论在解释翻译现象时仍具有重要价值,只是需要在新的技术语境下加以重新诠释。比如,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要在目标语文化中应产生与源语文本相似的效果,这一原则无论是在人工翻译还是机器翻译中都具有指导意义。再如,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对比,也为我们分析人工智能翻译的特点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视角。与其说是彻底抛弃传统理论,不如说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勇于突破旧有的翻译理论框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另一方面,也要善于从传统翻译理论中汲取智慧,在融合中实现翻译理论的重构与升华。只有实现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才能构建起既立足当下、又放眼未来的翻译理论体系。 总之,翻译技术的兴起为传统翻译理论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和思路。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翻译理论创新,在批判性继承传统翻译理论的同时,积极回应翻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推动翻译理论的与时俱进。
王华树,博士,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翻译家联盟技术委员会成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37/SC3)术语资源管理工作组专家、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术语学理论与应用分技术委员会(TC62/SC1)委员,《中国科技术语》编委等。多年来致力于推动翻译技术产学研的生态融合,在《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以及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等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出版《翻译技术研究》《翻译搜索指南》《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概论》《应用程序本地化》《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等十多部著作。研究领域:翻译技术、外语教育技术、语言服务管理。
阅读丰富心灵
《翻译技术研究》全书共六章。第一章概述了翻译技术的概念、分类、属性、研究意义等;第二章介绍了翻译技术的演变与发展;第三章梳理了国内外翻译技术研究现状,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路径等作出探讨;第四章探讨翻译技术的作用机制,并结合当前主流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展开个案分析和研究;第五章聚焦翻译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翻译技术使用主体的变化、翻译技术带来翻译能力与翻译模式的新发展、翻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以及翻译技术的教学实践等;第六章从多维度视角分析现有的翻译技术研究框架,探讨了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重构了大数据时代翻译技术的研究框架,为未来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本书理论与实践兼备,融合学术前瞻和技术前沿,适合广大翻译研究者、翻译教师、翻译专业硕博研究生、专职或兼职翻译人员以及语言服务行业管理人员等借鉴参考。
1.1 引言
1.2 翻译技术的相关概念
1.2.1 翻译技术
1.2.2 翻译技术系统
1.3 翻译技术的分类
1.3.1 按照活动类型
1.3.2 按照活动角色
1.3.3 按照任务类型
1.3.4 按照技术特征
1.3.5 按照综合要素
1.4 翻译技术的属性
1.4.1 技术的基本属性
1.4.2 翻译技术的本质属性
1.5 翻译技术的研究定位
1.5.1 翻译技术的研究对象
1.5.2 翻译技术研究的学科属性
1.6 翻译技术的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翻译技术的演变
2.1 引言
2.2 翻译技术系统概况
2.2.1 翻译技术的产业生态
2.2.2 翻译技术的生产关系
2.2.3 翻译技术的要素构成
2.2.4 翻译技术的结构层次
2.3 翻译技术的发展阶段
2.3.1 机器翻译的发展阶段
2.3.2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阶段
2.4 翻译技术的生命周期
2.4.1 翻译技术的发展动力
2.4.2 翻译技术的生命演变
2.5 翻译技术的发展趋势
2.5.1 资源持续整合
2.5.2 功能不断拓展
2.5.3 从人译到机译
2.5.4 从桌面到云端
第三章 翻译技术研究概况
3.1 引言
3.2 核心概念与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与数据范畴
3.4 数据分析与问题讨论
3.4.1 发文趋势
3.4.2 研究人员
3.4.3 研究机构
3.4.4 研究方法
3.4.5 研究主题
3.3.6 研究趋势
3.5 启发与建议
3.5.1 推动研究体系建设
3.5.2 加强研究主体联动
3.5.3 促进研究方法创新
3.5.4 加强翻译技术教育
第四章 翻译技术的作用机制
4.1 引言
4.2 翻译技术的作用对象
4.2.1 翻译技术作用对象的典型类别
4.2.2 翻译技术作用对象对应的手段
4.3 翻译技术的作用主体
4.3.1 翻译人员
4.3.2 审校人员
4.3.3 项目经理
4.3.4 技术工程师
4.3.5 排版工程师
4.3.6 语言资源专员
4.4 翻译流程中的技术应用
4.4.1 译前
4.4.2 译中
4.4.3 译后
4.5 翻译技术的作用关系分析
4.6 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个案研究
4.6.1 研究设计
4.6.2 主要发现
4.6.3 发展建议
第五章 翻译技术的关系研究
5.1 引言
5.2 翻译技术与翻译客体
5.2.1 翻译业务结构多元化
5.2.2 翻译文本类型多元化
5.3 翻译技术与翻译主体
5.3.1 从单个译者到群体译者
5.3.2 从人类译者到机器译者
5.4 翻译技术与翻译能力
5.4.1 从翻译能力到翻译技术能力
5.4.2 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译后编辑
5.5 翻译技术与翻译模式
5.5.1 传统翻译模式
5.5.2 新型笔译模式
5.5.3 新型口译模式
5.6 翻译技术与翻译伦理
5.6.1 传统翻译伦理问题
5.6.2 从人际伦理到人机伦理
5.7 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
5.7.1 翻译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5.7.2 翻译技术课程内容设计
5.7.3 翻译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5.7.4 翻译技术课程考核方式
第六章 翻译技术的研究框架
6.1 引言
6.2 翻译技术现有研究框架概述
6.2.1 国外翻译技术研究框架演进
6.2.2 国内翻译技术研究框架演进
6.2.3 现有翻译技术研究框架的局限性
6.3 新时代翻译技术研究框架的重构
6.3.1 翻译技术研究框架
6.3.2 翻译技术本体研究
6.3.3 翻译技术要素研究
6.3.4 翻译技术标准研究
6.3.5 翻译工具评估研究
6.3.6 翻译技术能力研究
6.3.7 翻译技术伦理研究
6.4 翻译技术研究框架的主要特征
6.4.1 整体性
6.4.2 关联性
6.4.3 目的性
6.4.4 开放性
6.5 翻译技术未来研究展望
促进翻译技术融合研究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
特别说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后台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