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 《外国语文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周志高 谢文欣
内容摘要: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诗人、短篇小说家,受到国内外批评界广泛关注。就其短篇小说而言,学界尤其关注他的恐怖短篇小说,聚焦人物的变态心理和行动、故事的离奇怪诞、谋杀的恐怖效果,分析叙事中的残暴恐怖事件给读者带来的惊悚和震愕,但对其小说蕴含的道德寓意关注不多。通过细读短篇小说《黑猫》,可以发现坡塑造了一位为逃脱法律责任而隐瞒杀妻真相的不可靠叙述者。本文运用不可靠叙述理论,分析叙述者在 “ 三大轴 ” 上的不可靠叙述,特别是叙述者的拉近型不可靠叙述所具有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揭示作为叙述者的人物 “ 我 ” 的性格的暴戾乖张、伪善自私,以及作品蕴含的道德寓意,从而激发读者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关键词:《黑猫》;不可靠叙述;道德寓意
朱妤双 胡作友
内容摘要:自出版之日起,《伊坦·弗洛美》的悲剧主题和阴郁情感基调一直是评论界最大的争议点。虽然当代研究陆续提出作者伊迪斯·华顿彼时的情感道德矛盾对此的影响, 但对于其具体的互动过程尚缺乏策略性、系统性和认知性的探究。结合认知和人格系统理论看这本小说,它叙写了华顿的自我认知失调与救赎历程。她把源于人格矛盾的冲突性认知投射成相应的人物角色、不和谐的叙事声音和冷漠的文化现状,以缓解痛苦。可由于这些调节机制和情感认知经不起群体理性认知的质疑,不能被合法化,导致她逃不掉理性的罪与罚。真实的关系人情需求、反人情的现实历史文化与群体理性的三方博弈未能协调她内在的认知失调,也导致了故事的阴郁结局。
关键词:《伊坦·弗洛美》;伊迪斯·华顿;人情;理性;认知失调 ; 投射
张阳阳
内容摘要:《宠儿》呈现出美国非裔民族的文化身份重建与文化寻根策略。托妮·莫里森以记忆书写美国非裔民族的文化创伤,建构了非裔民族的集体身份特征,并利用非洲泛灵想象形式的文化策略对文化创伤进行编码,刻画了美国非裔民族文化身份中的文化独特性。此外,莫里森将非洲泛灵信仰中的幽灵儿童 “ 阿比库 ” 引入小说,以幽灵表征串联起历史与现实,不仅是对美国非裔民族文化创伤的观照,也是对民族文化心理的重建,强化了美国非裔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莫里森在《宠儿》中以记忆书写创伤、以文化编码创伤、以表征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化身份建构策略不仅强化了民族的文化意识,也是关于美国非裔民族的文化寻根。
关键词:《宠儿》;文化创伤;文化身份;泛灵论;阿比库
段 波 陈尚毅
内容摘要:自幼深受英国海军文化熏陶的狄更斯,在其海军叙事作品中塑造了许多 “ 忠诚 ” 和“ 爱国” 的海员形象。狄更斯试图通过这些形象来建构一个海洋扩张时期在道德上“ 高尚” 的英国形象,这似乎反映了他对大英帝国的海洋霸权扩张的支持态度。此外,狄更斯对海员的医疗福利问题和殖民地官员治理能力深表不满,体现的是他对帝国的海洋扩张所面临的危机的焦虑和担忧。这一切似乎都是他的海洋霸权意识和帝国意识的反映。
关键词:狄更斯;海军叙事;海洋霸权意识;海洋霸权焦虑
王淑娇
内容摘要:女性思想构成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浪漫主义者主要围绕女性的自然本性、爱的能力、艺术天赋等内容重新定义性别角色和性别关系,并开启一场在德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女性精神变革。本文主要从女性作为诗性存在、女性 “ 爱 ” 的能力、女性作为人性典范三个方面论述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女性思想,将关注点放在施莱格尔女性思想中的解放性与保守性及其二者之间复杂的张力关系之上。
关键词:女性思想;艺术;爱;双性同体;理想人性
楚 歌
内容摘要:保尔·克洛岱尔是 20 世纪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法国作家之一 , 其创作于中国时期的多部散文诗集皆带有浓郁的自然田园色彩。无论是以山石树木作为人类变体,还是借由秋收冬藏之景表达作家的精神图景,克氏诗歌的表达方式都较为符合《文心雕龙》里所论及的中国写景文艺传统。不拘于此,克氏于观察自然中提炼出的诗艺理论又颇为契合石涛《画语录》中的 “ 脱胎 ” 一说。种种形式上的巧合将我们引向了克氏的和谐之道与道家思想关系的讨论。尽管作为基督教徒的克氏难以吸纳老庄的所有思想,但其作品中呈现的积极文化对话场景,无疑为需要探索族群之间和解之道的今天提供了良好范例。
关键词:保尔·克洛岱尔;中国书写;自然意象;和谐
赵国月 朱 斌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 “ 译入 ” 模式发展到现在的“ 译入” 与“ 译出” 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非虚构文学所承载的独有价值与作用。非虚构文学面向事实,依赖真人真事展开叙事,其英译和传播对构建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覆盖整个翻译传播链,开展以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为专题的理论研究,以强化我国非虚构文学英译的应有价值和功用。
关键词: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出版;英译研究
朱 璞
内容摘要:20 世纪 70 年代末,刘若愚在美国出版了 Essentials of Chinese Literary Art(《中国文学艺术精华》)。此书秉持 “ 纯文学观 ”,采用文体分类的编写体例,全面、概括地介绍了从《诗经》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文学(含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史 “ 异语书写” 的链条上成为关键的一环。刘若愚在编写中国文学史时,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情况,对文学经典的选择与国内同中有异,采用中西文学比较法,达到了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学的目的。中文本译者在 “ 无本回译 ” 时既有得当的处理,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和遗漏。
关键词:《中国文学艺术精华》;“ 异语书写 ”;“ 无本回译 ”
唐绪华
内容摘要:翻译场域的空间效应有助于阐明特定时段区域性翻译活动的历史蕴意。近现代华西地区翻译场域的生发与嬗变是殖民扩张语境下的传教运动和抗日战争语境下文军西征的时代产物。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为界,该翻译场域前期的行动者主体以来华传教士为主,后期则以中国学者为主,两大译者群体的文化身份和翻译动因各有不同。行动者主体身份的嬗替使华西地区翻译场域中的资本占位发生根本性转变。本文认为既应该批判华西传教士企图通过翻译活动瓦解本土文化认同、构建知识权力体系的文化帝国主义本质,也应该肯定中国学者在抗战大后方通过翻译实践反抗知识霸权、化解边疆危机和建构国族认同的民族主义自觉意识。
关键词:近现代华西地区;翻译场域;生发;嬗变
周 以
内容摘要:由阿来“重述”,葛浩文、林丽君英译的神话小说《格萨尔王》旨在向全球翻译传播中国民族文化。本文基于认知识解理论,对比分析了《格萨尔王》中自然景观、俗语和藏传佛教用语三类地域文化表达在原文和译文中的异同,描述了文化表达的复杂内涵以及译者对文化多元内涵的主观理解和取舍。面对文化表达多元内涵的翻译挑战时,葛浩文、林丽君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积极调整识解维度,将信息内涵传递作为翻译主要目的,兼顾文化表达的情感和审美内涵。认知识解理论有助于揭示译者对文化表达主观理解过程,探索有效的跨文化翻译策略,解决文化不可译的迷思,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关键词:认知识解;地域文化;汉英翻译;《格萨尔王》
胡驭舟 王洁群
内容摘要: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滥觞,晚清科幻小说是进行“想象”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晚清“现代性”的表征,更是其展开的重要介质。作为与晚清相呼应的历史坐标,“二十一世纪”则为现代性“想象”提供了延展的空间与舞台。《电世界》构建了一个与晚清全然不同的时空坐标与世界体系,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时空、科技、人格进行了多维度畅想,较早地尝试了从“神怪”到“科幻”的范式转换,同时对民族国家的建立也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探索和准备。
关键词:晚清;科幻小说;《电世界》;现代性;二十一世纪
朱小琳
内容摘要:《黑色维纳斯的诗意人生与艺术关照》是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学者王卓教授对黑人桂冠诗人丽塔·达夫的诗歌的文化批评视阈下的研究阐释。该书系统性地研究了这位重要的非裔诗人的诗歌创作成就,在国内学术研究界首次提出了具有高度典型性的丽塔·达夫创作范式,突破了非裔文学研究的性别批评与族裔批评维度,并由此回溯美国诗歌发展史及其对达夫创作的多源影响,在丽塔·达夫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书的出版在美国非裔诗歌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将引发学术界在美国非裔文学研究路径上更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美国非裔诗歌;文化批评;丽塔·达夫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