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动态 | 朱玉、王少爽:构主义视域下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翻译技术的项目教学模式》述评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与语言服务行业融合的日益深化,翻译技术能力已成为译者必备的职业技能。米切尔 – 舒特沃尔德所著的《翻译技术的项目教学模式》一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采用项目制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技术应用能力。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探讨了其在翻译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创新做法,并从翻译技术教学、翻译技术学习和翻译技术教材编写三个方面阐述该书的启示意义,力求推动翻译技术教育改革,提升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翻译项目;翻译技术能力;翻译技术教学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翻译行业的融合日益紧密,语言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翻译技术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目前,无论是语言服务企业招聘还是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均将技术能力视为译者的核心竞争力之一(Sikora & Walczyński,2015;Rodríguez-Castro,2018)。正如穆雷等(2017:15)指出的:“当前语言服务提供方在招聘译员和翻译项目经理时,都要求应聘者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果应聘者对此一无所知,将无法在语言服务市场生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也将“翻译技术”列为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翻译技术能力培养已成为译者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面对语言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高校翻译专业教育有必要及时革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以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Massey,2017)。但目前国内外翻译技术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教学内容更新不及市场技术迭代的速度;二是教学模式仍以传授式为主,项目教学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应用不足;三是实践教学平台与行业生态脱节,真实职场环境教学资源短缺(Doherty & Kenny,2014)。因此,探索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的新型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践项目,创新符合行业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当前亟需探讨的现实课题。
《翻译技术的项目教学模式》一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由资深翻译技术教育工作者米切尔–舒特沃尔德执笔完成的一本颇具开创性的教材。全书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采用“理论阐释+项目实践”的编写框架,着眼翻译技术在语言服务行业工作流程中的应用,融“教、学、做”为一体,为项目制翻译技术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2 内容概述
《翻译技术的项目教学模式》一书的内容编排紧扣语言服务行业翻译项目操作流程,融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导为一体,主要分为四个板块:认识与应用翻译技术工具、机器翻译与术语管理、翻译质量保证与项目管理,以及前沿科技发展与行业趋势展望。
2.1 认识与应用翻译技术工具
本书首先带领读者全面了解语言服务行业常用的各类翻译技术工具。第1章概要介绍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基本功能、使用场景和局限性,提示初学者掌握文件处理、菜单操作等计算机基础技能的重要性,体现作者对翻译技术教学客群的精准把握。此外,本章还简要勾勒了当前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项目操作流程图,帮助学习者建立对翻译生产全流程的基本认知,为后续内容学习奠定基础。
第2章和第4章则聚焦当前最广泛使用的两大核心翻译技术: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作者在机理阐释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演示两者在翻译项目各环节的应用方法,并总结提炼了翻译记忆库维护、术语提取与管理的优化策略,如频繁更新、本地化定制、数据清洗等,为提高学习者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可操作的专家意见。
2.2 机器翻译与术语管理
第3章重点探讨了近年来备受业界关注的机器翻译技术。作者首先简要回顾了统计机器翻译和神经机器翻译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人机翻译结果的多维对比,揭示了当前机器翻译系统在术语一致性、语篇连贯性等方面仍存在局限。进而,作者以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为例,演示了如何利用API等工具实现机器翻译功能与翻译记忆、术语库的集成应用,并引入BLEU、LISA QA等行业通用的机器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和方法,为读者全面把握机器翻译的功能边界和应用场景提供了系统指引。
2.3 翻译质量保证与项目管理
第5章和第6章拓展介绍了语言服务行业翻译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两大关键议题:翻译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作者在梳理ISO17100等行业翻译服务标准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审校、质量评估、译后编辑等环节的操作规范和实施策略,强调发挥人工与技术的协同效应,以提升翻译项目交付成果的整体质量。同时,针对涉密文件处置、数据泄露等翻译项目风险点,作者还就保密协议签署、数据加密传输、伦理道德培训等防控措施给出了可供参考的指导意见。
2.4 前沿科技发展与行业趋势展望
本书立足前沿,又不乏前瞻性。第7章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语言服务行业的应用前景,展开了富有洞见的分析。一方面,作者通过对翻译管理平台、在线众包翻译等新业态的介绍,让读者了解行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和服务模式创新;另一方面,面向智能时代译者角色的转型,作者又就如何通过自主学习、持续培训等途径提升综合素养,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为从业者应对行业变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总之,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坚持以语言服务行业翻译项目操作流程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在培养学习者翻译技术应用能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彰显了鲜明的“实战”特色和实用价值,堪称一部颇具开创性的项目制翻译技术教程。
3 主要贡献
《翻译技术的项目教学模式》一书立足语言服务行业的实际需求,以项目制教学为抓手,在革新翻译技术教育教学理念、优化翻译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创新翻译技术教材编写体例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尝试,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1 革新翻译技术教育教学理念
首先,本书秉持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学习者在“做中学”的主动实践和社会协作中建构知识、内化技能,强调教学活动应聚焦学生,赋予其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Kiraly,2005;Mitchell-Schuitevoerder,2013)。这一理念引领教师突破“满堂灌”式授课的窠臼,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生态,为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思辨能力开辟了新路径。
其次,与传统教材相比,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搭建了与行业资源的联通渠道。作者充分利用自身的双重身份优势,积极为教、学、研各界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一方面,各章节均附有延伸阅读资源的网络链接,并适时更新,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真实项目案例的引入也拓宽了学界与业界互动的窗口,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
此外,本书还倡导跨学科融合视角。正如王华树(2016)所言,翻译技术教学应打破学科壁垒,广泛吸收技术哲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此,本书在融入项目管理、数字伦理等交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强与商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师生的互动,以开阔思路、革新教学,为跨界复合型翻译技术人才的培养拓展新的可能。
3.2 优化翻译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的三种常用教学组织形式。在本书中,三者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项目驱动—任务牵引—小组协作”的教学流程。
首先,本书每章均设置了一个项目制作业,包括从接受翻译委托到交付成果的各个环节,模拟了语言服务业务的真实工作情境。学生可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开展团队协作,在职业化情境中习得理论、强化技能、积累经验,解决语境脱离、实践脱节等教学难题。其次,在作业项目框架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设计可操作的任务单元,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式学习,调动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最后,小组合作贯穿项目实施始终。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共克难关的方式,在认知互动中加深知识内化,提升团队协同能力,为未来跨学科合作奠定基础。
3.3 创新翻译技术教材编写体例
当前,我国翻译技术教材在融入理论阐释、丰富实践案例、突出职业导向等方面已有诸多进展,但在体现前沿性、行业性、实践性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王少爽,2016)。本书在编排体例和内容设计上的创新为推动教材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编排体例方面,本书采取“总—分—总”的宏观架构,既有宏观引领,又有微观支撑。各章首尾设置的“Key Concepts”与“Concluding Remarks”环节,分别预示和回顾了本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习者把握知识脉络;“Further Reading”栏目补充了研读拓展材料,激发自主学习探索的兴趣;“Food for Thought”讨论话题设置新颖,启迪创新思辨,彰显了教材超越“知识本位”、关注能力和素养培育的时代内涵。
在前瞻性和行业性把握上,本书作者亦独具慧眼。各章在介绍主流翻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的基础上,均围绕机器翻译的功能拓展、人机协作新方式等发展前沿,给出了富有洞见的预测分析。此外,借助作者在语言服务行业的从业背景,本书还重点探讨了翻译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质量标准等业界关切的热点问题,为从业者应对技术红利与行业风险并存的复杂局面提供了必要的认知引导。
综上,《翻译技术的项目教学模式》一书在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材建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推动我国翻译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启示意义
本书作为一本面向翻译专业学生和翻译技术教师的实用教科书,对翻译技术教学、翻译技术学习和翻译技术教材编写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经验。
4.1 对翻译技术教学的启示
4.1.1 赋权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明确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必须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翻译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鼓励其主动参与翻译技术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翻译技术的深度理解、应用、分析与评价。教师可基于赋权理论,根据翻译技术课程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1)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参与制定学习内容;(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同翻译项目中担任不同角色(如项目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客户经理、术语学家、译者或审校人员),轮流参与和管理多个翻译项目,将所学知识外化;(3)组织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出探索性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分析与思考,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4)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体验反馈学习效果,客观评价学习结果,并提出改进方案。
4.1.2 构建情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
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技术教学强调对翻译技术学习情境的设计(王树槐,2010),因为情境将真实世界带入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机会反思翻译技术的作用和影响,看到更大的图景(Bowker,2015)。教师可与相关翻译公司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或近乎真实的翻译工作环境,鼓励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翻译技术在翻译工作流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为未来进入翻译服务行业打下基础。在翻译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角度构建翻译技术学习情境:(1)带领学生参与行业中的真实翻译项目;(2)依托现代技术,根据真实案例和问题设计虚拟翻译项目;(3)邀请翻译行业人员进入课堂。总之,教师可根据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个人能力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灵活构建相关情境。
4.1.3 加强协作,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作者指出对于翻译技术教学而言,合作至关重要,应贯穿于整个翻译技术教学过程。这种合作不仅指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甚至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对此,教师可在以下四个阶段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1)在计划制定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框架,提出建议,并设定目标。(2)在计划执行阶段,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并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支持。(3)在作业完成阶段,教师应给学生以清晰的指导,并严格控制任务步骤,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4)在作业评估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学习成果进行评析。此外,教师还应加强与相关同事的合作,支持并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翻译技术完成课后翻译任务,以巩固所学知识,确保翻译技术学习的持续性。
4.2 对翻译技术学习的启示
4.2.1 拓展必要学习内容
翻译技术能力由技术知识、技术思维和工具能力三种要素构成。由于国内教材偏重应用性,侧重工具功能和实操的展示(王少爽、覃江华,2018)。所以,国内翻译专业学生也以培养工具能力为主,对翻译技术知识,尤其是技术思维的关注较少。但是,翻译技术和工具的选择离不开译者的技术思维与技术知识。在遇到翻译问题时,译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技术思维,才会仔细分析技术需求,根据相关知识找到合适的技术或工具。因此,在学习翻译技术过程中,学习者应该加强对翻译技术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练,了解使用该翻译技术或工具的目的与意义,提高学习者的翻译技术知识与思维。此外,学习翻译技术也不能仅限于掌握相关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还应增强项目管理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4.2.2 整合优质学习资源
本书紧跟翻译行业发展前沿,对未来翻译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作者指出翻译资源与工具持续集成,资源整合成为大势所趋。例如,翻译技术提供商将大型数据库、词汇表、电子词典等资源集成到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之中,译者不需要从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编辑窗口切换到其他窗口即可访问其他语言资源,有利于优化翻译流程,提高翻译效率。翻译技术学习者可根据这一思路整合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优质资源。一方面,翻译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融合的特点,涉及技术哲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管理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很多领域的知识(王华树,2016)。另一方面,翻译技术课程发展时间较短,学习资源较为匮乏(肖维青、钱家骏,2021),对优质数字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是当下翻译技术学习需考虑的重点问题(王少爽、李春姬,2021)。
4.2.3 养成正确学习观念
翻译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要求学习者开发新的翻译工具,也不是要求其了解翻译技术或工具背后的具体算法,而是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常用翻译技术与工具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学习者的翻译技术意识,提高翻译技术应用能力,为翻译工作提供便利。因此,学习者应正确看待学习翻译技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要对翻译技术学习产生恐惧之感。此外,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学习者不应只看到翻译技术的强大之处,在享受翻译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看到目前翻译技术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知识产权纠纷和翻译技术伦理等问题,主动规避风险,并避免过度依赖翻译技术,不为翻译技术所束缚。总之,翻译技术学习者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积极应对翻译技术学习中的困难,全面客观地看待翻译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及存在的问题。
4.3 对翻译技术教材编写的启示
4.3.1 注重翻译技术教材的全面性
近年来,翻译技术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例如,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校企融合、产学联动。但大多数教材覆盖内容仍不全面。本书包含了比其他相关教材更为全面的内容。编者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丰富翻译技术教材内容。
首先,目前翻译技术教学师资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语言学和文学背景,对翻译技术相关知识和翻译行业现状知之甚少。因此,翻译技术教材不能仅有助于学生的学,还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本书中每个章节都设有基于项目的翻译任务,该部分为设置课后练习提供了指南,包括练习目的、评估方法、所需工具与资源、适用的语言对等,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设计课后作业的负担,有助于帮助教师有效推进教学进度。
其次,大多数翻译技术教材着眼于探讨翻译技术或工具所带来的便利,很少讨论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翻译伦理等问题。而一本优秀的翻译技术教材应该全面客观地展现翻译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最后,目前很多翻译技术教材重点介绍现有工具的使用方法,较少从宏观视角预测翻译技术发展趋势。本书第7章指出了翻译管理系统云端化、翻译工具和资源不断集成等趋势,有利于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前沿信息。
4.3.2 突出翻译技术教材的时效性
目前,越来越多的翻译技术教材在每个章节的末尾都附有相关文献供读者深入阅读与研究。但是,翻译技术与翻译工具通常有不同的类型和版本,并且很多翻译资源也会经常更新。而每个章节末所附的相关材料一般具有不可更新的特点,与快速发展的翻译技术相比,出版时间较早的文献具有较低的可借鉴性。因此,对于翻译技术教材而言,相关资源的时效性十分重要。本书在文中提及的重要技术和工具后附有相关链接,并且这些链接都附在劳特利奇翻译研究门户网站上,该网站会定期检查与更新相关内容。即使一些网址可能会因某些原因无法访问,学习者也有可能由此找到相应的替代网站。这不仅扩展了翻译技术教材的广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增强了翻译技术教材的时效性。
4.3.3 体现翻译技术教材的职业特征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的信息化、产业化、职业化发展,语言服务人才需求正在经历着结构性的变化。由于翻译技术根植于语言服务行业,因此撰写翻译技术教材时,必须要考虑语言服务行业对从业者的实际需求。但是,已有翻译技术教材没有强调语言服务行业从业者的综合能力需求(王少爽,2016)。本书不仅介绍常用翻译技术背后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还强调从业者应该具有安全意识、伦理道德,以及目前翻译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团队合作等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此外,本书给学生提供了体验翻译项目中不同角色的机会,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5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不断革新,对语言服务翻译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翻译学界和业界都敏锐感知到翻译技术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翻译技术能力分别纳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翻译公司招聘要求之中。但是目前我国翻译技术教学模式陈旧,尚未充分对接相应的能力要求,加强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项目教学这一目标也尚未完全实现(崔启亮,2021)。在这一语境下,探索符合培养目标的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对推动我国翻译技术教育与翻译行业的协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翻译技术的项目教学模式》一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依托真实的翻译项目,对翻译行业中翻译技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以及翻译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全景式解读。该书有望加强学习者对翻译技术的认识,优化翻译技术教学模式,创新翻译技术教材编写思路,进而提高翻译技术教学质量,培养满足我国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具有技术能力的翻译人才。
作者简介
朱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技术、翻译教学。
王少爽,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技术、翻译教学、术语翻译。
文献来源
原文刊于《翻译界》2024年第1期,第125-136页。文字内容请以中国知网中的文稿为准,欢迎各位学者阅读、分享。
《翻译界》
编辑:刘禹彤
校阅:刘晓峰
审定:孙三军
群内会定期推送语言服务行业最新动态、活动预告、竞赛通知📝等内容~
欢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