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学文献 | AIGC时代翻译教学模式创新
本公众号将陆续转载本专栏的文章,下面为本专栏的第二篇文章:
原文刊登 | 崔启亮,孙瑾. AIGC时代翻译教学模式创新[J].北京翻译,2024,2(02).
崔启亮 孙 瑾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南开大学)
【摘 要】 ChatGPT的发布和应用,促进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时代,培养适应AIGC的翻译专业人才,需要加强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本文基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调查和材料评审,总结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翻译实践教学、加强翻译案例教学、加强翻译技术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教学的具体建议。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的MTI教学模式创新为案例,总结了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化、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创新;AIGC
2000年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全球信息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翻译产业化和全球化,市场对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2022年底OpenAI公司发布ChatGPT产品,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生成内容的AIGC新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不仅促进翻译产业形态和服务模式的变革,而且对高校翻译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翻译教学模式是培养AIGC时代翻译人才的根本。翻译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AIGC时代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有哪些创新途径?这是我国高校翻译专业教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翻译是实践性、应用性、专业化和职业化相结合的工作。全球化、专业化和技术驱动的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口笔译,要求从业人员具备IT技能、项目经验、翻译技术、术语管理和翻译管理等多项技能(仲伟合,2014:44)。我国高校的翻译师资绝大多数是外国语学院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是外语专业,翻译专业的教师占比不高。根据刘熠(2020 :65)对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师的调查,只有35%的教师的专业背景是翻译研究,其他的专业背景,如文学、语言学等的教师缺乏口译、笔译的实际操作能力。尽管翻译技术和工具已经在翻译及语言服务企业广泛应用,很多MTI教师对语言智 能技术及其应用了解不足(胡开宝,田绪军,2020:61)。在快速发展的AIGC时代,我国高校的翻译教学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翻译案例教学不充分、翻译技术课程孤立、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
1.1 理论多实践少,理论与实践脱节
根据作者对全国高校翻译专业学生的调查,学生们普遍反映,所在的MTI学位点的翻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翻译理论课程多,翻译实践课程不足(崔启亮,2017:57)。作者收集了全国62个MTI学位点的 翻译专业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来看,翻译理论课程普遍偏多。这个问题在学生毕业实习、求职阶段会集中爆发出来。用人单位在笔试和面试中的问题绝大多数是翻译实践中的问题,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实践不足,经常无法通过面试,学生经常有职场“挫败感”,用人单位经常表示很难找到具有翻译实践经验的学生。
另外一个问题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高校翻译专业教材中的翻译理论大部分来自国外翻译理论,这些理论绝大多数是上个世纪翻译学术界总结的理论,不少理论诞生于彼时个体译者从事宗教、文学人工翻译的总结,无法描述和指导当今翻译团队化、产业化、应用型翻译为主、人机结合翻译的现实需求。根植于中国文化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在高校翻译教学中占比不足,无法满足我国翻译产业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现实要求(黄友义,2022:1)。
1.2 翻译教学案例不足,案例陈旧单一
案例教学是培养应用型、面向市场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课堂和社会之间的直通车(于连江,张作功,2001:28)。翻译专业培养应用型和专业化人才,非常适合案例教学。作者访问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站,这个网站列出了27个专业学位的教学案例,但是还没有翻译专业教学案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办学点最多(已经有371个MTI办学点)、在校生和毕业生最多的专业学位,MTI教学案例的缺失表明教学模式已经落在其他专业学位后面。另根据作者对当前全国MTI学位点的调查,以及对MTI学位点建设评估材料的评审,发现高校翻译专业的案例教学覆盖面不足。
在对已经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材料评审中,作者发现采用的教学案例存在内容陈旧、应用不足、案例非典型问题。一些教学案例来自十多年前甚至更早出版的翻译教材,与当前日新月异的翻译题材严重脱节。一些教学案例来自高校老师承接的出版社的图书翻译,这些图书翻译内容大部分属于人文社科领域,对于工程装备、知识产权、信息通信技术、 航空航天等自然科学领域涉及不足。另外,不少教学案例聚焦字词句的翻译技巧,很少以实际翻译项目整体作为教学案例,很少从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的视角编写教学案例。
1.3 课程之间衔接不畅,存在孤岛现象
AIGC时代翻译技术和软件产品层出不穷,在翻译产业普遍应用。翻译产业技术驱动的特征特别明显,学习和应用翻译技术是翻译职业人士的基本能力。加强新文科建设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能力,需要加强文理交叉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将翻译技术课程纳入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高校翻译专业的开设翻译技术教学的比例不断提高,不断提高的翻译技术课程开设比例固然可喜,但是翻译技术课程与其他翻译课程没有做到良好衔接,相互促进,而是出现了课程孤立的普遍现象。王华树等(2018 :79)对全国MTI学位点的翻译技术课程教学调查发现: 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课程与其他翻译实践类课程基本上没有联系,其他翻译实践类课程教师并不关注CAT技术,更不会要求选课学生使用CAT工具,由此造成CAT课程的孤岛化现象,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翻译技术能力。
根据本文第一作者2021年对京津冀地区MTI学位点的教学调查, 京津冀地区翻译技术与其他翻译课程孤立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学生在翻译技术课程中学习的各种技术和软件工具,无法完全应用到其他翻译课程中,有的翻译课程教师禁止学生使用机器翻译或ChatGPT等技术工具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少翻译课程的教师对翻译技术和工具了解不足,无法体验翻译技术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效果,过分夸大翻译技术应用产生的问题。翻译技术课程孤立的另一个表现是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例如,翻译技术课程在MTI研究生第二或者第三学期开设,使得学生未能及时正确地应用翻译技术到其他课程学习中。为了发挥翻译技术的基础性、通用性、先导性作用,理想的开设时间是MTI研究生第一学期开设翻译技术课程。
1.4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小院高墙屏障显著
翻译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翻译需求,在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管理、运营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培养MTI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当前学校MTI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根据MTI学位点申请和建设评估的要求,MTI学位点需要与各类语言服务企业和事业等单位合作,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专业人才。MTI学位经过17年的建设,全国越来越多的MTI学位点都加强了校企合作。
但是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呢?根据作者对全国MTI学位点的调查, 校企合作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主要问题是一些MTI学位点在申请MTI 学位办学点或对MTI学位点建设进行评估时搞突击,与一些企业或事业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举办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学位点申办成功或学科评估完成后,没有与企业深入合作。另外存在的问题是MTI高校与企业由于运行机制和评估机制不同,MTI办学点高校对语言和翻译知识教学更加关注,对于翻译市场和客户管理、项目管理等应用关注不足,更加重视学术科研项目成果,大部分教师对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无法从校企合作中快速获得学术科研成果,高校与企业之间隔着一座看不见的 “高墙”。
随着翻译全球化、产业化、数字化的发展,传统翻译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翻译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解决传统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地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翻译实践教学,加强翻译案例教学,加强翻译技术教学,加强校企合作教学。
2.1 加强翻译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培养适应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人才,需要加强翻译实践教学。加强翻译实践教学需要在翻译专业培养方案中,以培养专业化和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多开设翻译实践课程,少开设翻译理论课程。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加强翻译实践内容教学,从教学案例,到课堂和课后作业,都加强翻译实践。
加强翻译实践教学,需要选择翻译实践较强的教材,特别提倡校企合作编写翻译教材,将企业的翻译案例编入教材。在学生期末课程考试中,增加翻译实践考核试题的比例,重点考察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加强翻译实践还需要贯穿学生的翻译实习和实训之中,高校安排实习实训教师,与学生的实习、实训单位加强联系,跟踪和监督学生校外实习、实训中的翻译实践状况,与实习单位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训。
2.2 加强翻译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需要加强翻译案例教学。通过实施翻译案例教学,学生在学校里和课堂上就能体验和感受语言服务企业的翻译任务和翻译要求,缩小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翻译项目要求的差距。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翻译过程的问题,满足客户的质量期望,Kiraly (2015 :11)提出通过模拟或实际翻译任务,构建“基于翻译项目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同翻译课堂”,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加强翻译案例教学,需要加强翻译教学案例的计划、获取、筛选、设计、应用与维护,形成翻译案例教学的闭环。为了实现翻译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目标,在计划和设计翻译教学案例时,应坚持案例驱动的目标性、重视案例的时效性、重视案例的真实性、兼顾案例的适用性(崔启亮,2021:24)。
由于不少讲授翻译课程的老师缺乏翻译与语言服务企业的工作经历,与企业交流不通畅,在翻译教学案例设计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真实的翻译项目案例。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例如,教师参加翻译行业协会等机构举办的翻译师资培训班,这些培训班都会有企业专家讲课,这样可以获得企业翻译实践案例。另外,可以通过学校和学院,邀请企业人士进学校、进课堂,为学生开展讲座、教学和翻译工作坊,获得企业翻译实践案例。各个高校的翻译教师,可以加强联系,互换教学课件,获得其他教师的翻译教学案例。最后,翻译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从以前的翻译实践中设计新的教学案例。
2.3 加强翻译技术教学
翻译技术课程已经纳入教育部外语和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翻译技术在翻译与语言服务企业已经深入和广泛应用,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翻译能力之一。近年来,大语言模型和神经网络技术快速发展,ChatGPT和各类机器翻译系统已经在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跨国公司的翻译部门和语言服务企业正在加强自然语言处理和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在翻译和语言服务业务中的应用(DePalma, et al.,2021 :26),对语言数字化和语言智能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高校翻译专业教学需要加强翻译技术教学。
加强翻译技术教学需要多种因素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加强翻译技术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特别是培养懂翻译、精技术、爱教学的中青年教师。第二,加强翻译技术实验室的建设,配置适合的翻译技术教学软件,配置性能良好的计算机硬件和网络,做好维护和升级。第三,加强翻译技术教学内容设计,重视培养学生通用翻译技术能力,加强翻译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新对象的学习。例如,研究AIGC技术和工具的技术特征以及在翻译中的应用,有效应用ChatGPT的交互能力,辅助学生在译前和译中阶段检索信息内容。利用 ChatGPT辅助翻译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快速查找词汇、短语和句子的翻译。利用ChatGPT对译文的修订和润色能力,对翻译的译文进行语言质量校对。加强游戏、App、视频等新翻译对象的翻译技术教学。第四, 采用有效的翻译技术教学方法,例如,加强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将翻译项目中的技术问题,通过翻译软件的操作解决。加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式,依托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实施与管理配套平台,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融合性等原则,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王华树,2023:150-151)。
2.4 加强校企合作教学
高校现有的翻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在外交、外事、外贸、科技、出版等翻译工作岗位长期工作的经验,他们对于什么是职业翻译所需要的素养的理解往往也仅仅出自于书本,而不是实战。高素质、应用型的职业口笔译翻译人才仅依靠我国高校目前的这支专业外语师资队伍是无法培养出来的(何其莘,苑爱玲,2012:54)。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融合,才能培养专业化和实践型翻译人才。国外校企合作培养翻译人才的做法可以借鉴,美国的莱博智(Lionbridge)公司和英国的如文思(RWS)公司是全球语言服务领先的企业,都与多所大学的翻译专业 合作,Lionbridge赞助了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Chico本地化项目,而 RWS则在一些大学提供一些免费的在线培训,并举办信息研讨会。美国的语言公司(Teneo)推出了面向翻译人员的培训网站,旨在为内部翻译人员和公众提供培训(Angelone, et al.,2020:194)。
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化翻译人才的目标,实施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寻找“志同道合”的企业,也就是寻找对翻译校企合作有热情、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寻找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企业。第二,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第三,夯实校企合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共建校企实习基地,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讲课和提供实习机会,邀请企业导师修改和评审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以培养市场应用型翻译人才为目标,根据各个学校办学现状和专业特色,并且结合具体课程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2009年获批全国第二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在翻译硕士专业人才培养上遵循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应用型的培养思路,通过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将课程资源、导师资源及校内外其他资源有机结合,尤为强调实践导向,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张慧玉 等,2022:66)。下面以作者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讲授的翻译课程为例,论述应用导向、教研联动、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的翻译教学的创新模式。
3.1 应用导向,加强翻译课程实践教学
翻译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加强翻译课程的实践教学。以作者在贸大英语学院开设的四门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为例,每门课程都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征。四门课程分别是“语言服务概论”“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和“本地化翻译”。“语言服务概论”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开设,为其他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门课程让学生了解语言服务市场概况,理解语言服务的生态链,熟悉语言服务的内容,理解语言服务的标准和发展趋势。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语言服务的多元化特征,扩大知识视野,增强对翻译专业和职业发展的信心。“语言服务概论”采用理论为辅、重在实践的原则,通过教师课堂讲课、邀请企业专家专题讲座、师生到翻译企业交流、学生分组研讨的方式,实现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
“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和“本地化翻译”课程在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翻译技术应用能力,以技术驱动的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类型的软件组合使用,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效率问题和质量问题。“翻译项目管理”以培养“懂语言、懂市场、善管理”的翻译项目管理人才为目标,采用翻译项目驱动的方式,以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实践为依托,学习翻译与本地化项目管理的阶段管理和要素管理。“本地化翻译”学习本地化翻译的文本特征、翻译规则、基本流程和质量保证技术,采用翻译对象驱动的形式,学习软件、网站、视频、游戏等不同本地化翻译题材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并能应用于本地化翻译项目中,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各门课程都采用案例式、互动式、实验式、分组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五式教学法”,给学生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崔启亮,2012:33-34)。
3.2 教研联动,加强翻译项目案例教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专业课程教学积极应用项目案例教学,以提升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脱节的问题。以作者开设的“翻译项目管理”课程为例,课程案例选用来自企业和教师翻译实践的实际案例,经过适当修改,作为学生分组完成的翻译项目案例,案例经过任务分解,贯穿课程的整个学习周期。
翻译项目管理教学案例按照翻译项目的实施阶段和项目管理要素,学生一个学期通过小组分工和合作,完成项目计划书的编写,完成项目的翻译、校对、排版、交付、总结等过程。为了动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期,进行中期项目汇报,在项目结束阶段,进行项目总结和报告。
经过多年的翻译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实践,在案例教学方面积累了第一手翻译教学案例,积累了案例教学的经验,以此为基础,积极申报学校研究生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翻译项目管理教学案例库设计”成功获批“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生教改项目,并且已经顺利结项。在此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继续不断总结和完善翻译项目管理教学案例,总结案例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了翻译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的效果。
3.3 与时俱进,创新翻译技术教学内容和形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熟练掌握翻译技能和技术”写入翻译专业硕士培养方案,通过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安排具有翻译技术实践经验的教师,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成为校内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生选课和听课积极性高涨,多次在全国翻译技术比赛中获得了良好成绩,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积极称赞。
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翻译专业硕士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为例,设立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实验室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供师生上课学习,实践实验室供学生课下练习。两个实验室都采购了多款市场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包括Trados GroupShare,Trados Studio,MultiTerm Desktop,Passolo,memoQ Project Manager,memoQ Translator Pro,Abbyy FineReader 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学习内容包括通用翻译技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技术,坚持打好翻译技术基础,熟悉计算机辅助翻译应用,掌握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原理和实践的教学思路。坚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10年前以学习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为主,现在随着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学习重点转向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加强了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学习。课程期末考试采取平时成绩、小组成绩、期末成绩三结合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试题由理论题和上机操作题两部分组成,较为全面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4 真抓实干,全方位校企合作教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翻译应用人才,与多家翻译与语言服务机构签署校企合作协议,邀请来自60多家机构的70多位翻译实践专家担任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确保每位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都有一位校外导师。这些校外导师来自翻译公司、本地化公司、 出版社、跨国公司、外事部门等单位。为了发挥校外导师的积极性,每年评选优秀校外导师,每年举行一次校外导师校企合作经验研讨会,由主管翻译教学的院领导颁发证书,请优秀校外导师在会上发言,分享指导学生的经验。
在翻译专业研究生入学后的两个月左右,通过双向选择方式,学生和校外导师建立师生关系。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确定导师关系后,校外导师邀请学生到企业参观和交流,或者校外导师到学校为学生举办讲座,或评审翻译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生在校期间,校外导师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机会。在毕业之前,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学生论文选题和写作指导,提供就业实习和求职建议。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重塑翻译和语言服务行业,对翻译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促进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化、数字化、职业化的人才。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从重视翻译能力向提高语言服务能力的转变,从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到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转变,从培养口笔译人才向培养口笔译、翻译技术、项目管理等多元化人才转变。
参考文献略
点击查看:《北京翻译》(第2卷)目录及摘要
《北京翻译》以繁荣和发展翻译事业、促进翻译行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促进翻译理论创新、开拓翻译行业视野、交流翻译实践经验为使命,积极关注翻译行业前沿动态,探讨翻译热点问题,鼓励翻译理论创新,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
特别说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后台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