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08:02
编者荐语:
无论是人工智能同传还是人类同传,都能在不同的场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以下文章来源于明德蒙特雷 ,作者MIIS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口译人才?
吕佳怡Olivia
上海译想家翻译有限公司创始人、AIIC预备会员
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会议口译专业2021届毕业生(MACI 2021)
2024年11月,吕佳怡女士作为特邀嘉宾,在2024语言服务创新发展国际(厦门)论坛暨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服务委员会2024年会上做了题为《AI大潮中的专业口译》的主旨演讲,以下文字由作者根据现场发言略做修改:
非常感谢韦总的邀请,也感谢大家抽出时间前来支持,我倍感荣幸。我心里其实有点诚惶诚恐,因为在座各位都是翻译界的前辈,而我自己更像是行业中的一个新生“小baby”。非常感谢大家的捧场和支持!
我叫吕佳怡,是上海译想家翻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负责人。我的身份稍微有些特殊,目前我仍然拥有双重角色:我是会议口译专业出身。在创业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放下自己的老本行。这让我能够在创业的同时持续积累实践经验,对行业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这张照片拍摄于今年的十月底,见证了我参加美国翻译协会(ATA)年会的瞬间。当时,我以企业负责人身份在招聘会上设摊。这次年会吸引了全球超过1200名译员参加,也让我们收获颇丰。通过年会的招聘会,我司不仅积累了许多不同语言方向的优秀人才资源,还与许多国际翻译公司的同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让我特别骄傲的是,我可能是此次招聘会上唯一一位90后、也是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翻译公司的创始人。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也有幸与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IIC)主席和美国翻译协会(ATA)主席在多个国际会议上交流,并得到了许多鼓励和启发。这让我更加坚定,希望将国际上成熟的标准和优秀的实践引入国内。
我观察到,当前国内的翻译行业中,客户、翻译公司和译员之间有时会存在一些冲突、不信任甚至误解。我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方面提高客户对口笔译服务的认知,帮助他们理解高质量翻译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推动一个更加健康、良性的行业生态,让译员、翻译公司和客户都能够实现共赢。
什么才是好的翻译?
今天我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口译”。首先,我想先出一道小小的考题:假如遇到这样一句话,如何翻译才算是一个好的表达呢?
这背后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在蒙特雷的一位老师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朋友,他在收购一家经营不善的英国家族企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家英国公司此前和一家中国公司合作有非常不愉快的经历,因此对中国企业非常不信任,加上翻译沟通不力,谈判陷入了僵局。
我老师是临时去救场的,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会议进行到两个小时左右,英国客户说:“我们可以看你们的合同草案吗?”当天下午双方就签了谅解备忘录。我老师在回顾翻译过程时,提到一句话的处理。当时,中方企业家说:“我看了你们的财务报表,情况的确非常不好。” 如果用任何一个机器翻译软件,大概率会得到“Your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terrible/ really bad/ not good.” 表面上看这样的翻译语法无误,内容准确,但它真的能达成沟通的目的吗?
我的导师选择了更高情商的表达:“I have reviewed your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ch are not very encouraging.” 这家公司是几代人的心血,但确实处于经营危机,再加上此前对中国企业的不信任,客户的心情肯定非常复杂。如果直白地指出“really bad”,很可能让对方感到难堪甚至抗拒,而这种和对方高度共情的表述方式则有效避免了负面情绪,为谈判创造了更友好的氛围。看似简单的几个词反映了人类译员特有的“同理心”。
这种“同理心”的运用让我想到我们公司的理念——“飞越言外之境”。翻译不只是词句的转换,更是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同理心让译员能够深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传递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更是情感和意图的平衡。
这就好像老师批评学生时可以直言“你真笨”,也可以说“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两者传递的信息可能是相似的,但后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希望和鼓励。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正是人类译员所独有的,也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核心价值。
这个例子虽然简单,却深刻体现了翻译的艺术。希望这个故事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译员吗?
经常有人问我:“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译员?” 我通常会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回答:“很多人以为,我们是一辆马车,最终会被轿车取代,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从‘驾马车的人’变成了‘开滴滴的司机’。”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译员,而是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让我们能更加高效地提供服务。
说到跨文化交流,我去年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沙特阿拉伯如果去拜访客户,他们可能会递给你一杯红枣和咖啡,同时说一句مرحبا (marḥabān)(阿拉伯语的“你好”)。机器翻译可能会简单地处理为“hello”,但这并不能传递其中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因为红枣和咖啡在阿拉伯文化中是待客的最高礼仪,象征着对客人的极高尊重,是一种带着温度的交流方式。如果缺乏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很容易忽略这种礼仪的重要性,错失与对方建立联系的机会。
因此,我深刻体会到,翻译远不止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座跨越文化鸿沟的桥梁。我们需要通过翻译,不仅促进客户关系,还要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甚至帮助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论是领会他国的待客之道,还是传递我们自身的礼仪文化,这些都需要人类译员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去完成。而这种能力,正是目前的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所在。
所以,我始终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性行为,而是一种让文化交流更加深入的艺术。翻译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沟通目标,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语言转换。这也是为什么我坚信,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人类译员在跨文化沟通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我的翻译和语言学习经历中,尤其是学习西班牙语时,这种对文化的感知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逐渐发现只有通过人类译员,这种文化桥梁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例如,委内瑞拉被誉为“闪电之都”,在那里可以看到壮观的闪电奇观;阿根廷的高考并不是全国统一,而是由每个大学自行组织;还有那座阿根廷色彩斑斓的七色山——Purmamarca,都让我对南美洲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而在墨西哥,情人节不仅是恋人的节日,朋友之间也会一起庆祝,这种文化的多样性让人感到温暖和惊喜。
然而,我也了解到真实世界中的另一面。例如,委内瑞拉现在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大学教授的工资可能只有两美元,而一袋大米却需要五美元。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不得不依靠多种兼职来维持生活。
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自己的文化框架中,很可能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现实。而翻译的最高境界,正是帮助客户真正理解这些不同文化中的现实,并找到沟通与合作的最佳路径。
翻译是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
翻译不仅仅是词语的转化,更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我坚信,这种人类译员的独特价值,不是机器翻译可以取代的。带着翻译机,我们或许能解决基本的语言问题,但我们无法用它建立深厚的文化联系,无法真正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有通过人类的感知与共情,翻译才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我们走向世界,感受其中的美妙。去墨西哥旅行时我发现,那里的海水是温热的。让我联想到我们人类同传的沟通效果——同样是温暖而有深度的沟通方式。这种效果是机器所难以实现的,也正是我们译员所追求的目标。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无法仅靠字面直译来满足客户需求的阶段。现在的翻译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准确性,还需要融入语气、语调以及沟通的艺术。我最开始提到的那个英国客户的例子,不仅是一句简单的翻译,而是通过语言的调整达成了更深层次的沟通效果。
在工作中我也经常提醒团队,客户的体验至关重要。我会对公司的译员反复强调,无论是在会场还是在线下沟通,一定要关注客户的状态,不仅要完成翻译任务,更要主动承担责任,把每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尽早解决。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同理心和专业的服务精神,这样才能让翻译服务做到尽善尽美。
人工智能和人类译员并存
此外,我始终认为人工智能和人类译员应该共存,而非取代的关系。就像今天这种面对面的沟通是无法被技术完全替代的。尽管现有的技术能够提供实时字幕转写等帮助,但试想如果我们在全天会议中始终盯着屏幕,不仅无法感受到讲者的风采,还会大大削弱我们对内容的理解深度。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人工智能。事实上,我非常感谢人工智能的发明,因为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例如,当客户深夜11点突然发来20份幻灯片,我们可能来不及逐一检查和准备。这个时候,AI能够迅速处理文本,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抓住重点,并在会前做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此外,在同传中,如果听不清楚现场声音,AI实时转写技术也能为我们提供关键辅助。即使是在会后复盘,AI还可以帮助我们生成会议纪要,把整个会议内容整理成一个有条理的数据库。这样一来,既提升了我们的效率,也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有很多优势,我们仍然不能过于依赖它。AI生成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和表层的,而真正对行业有深刻洞见的译员,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深厚的行业知识。就像在座的各位资深译员一样。
因此,我的结论是,人工智能是一个优秀的辅助工具,但绝非替代品。人类译员的价值在于我们对语言、文化和沟通的深度理解,这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完全复制的。唯有在人与技术的协作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翻译行业的创新与突破。
再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机器人客服”。在美国现在接到机器人电话的概率非常高,国内也有类似的情况。有时候我会接到中国联通的电话,那些客服听起来像真人,但聊上几句后,你问一句“你是机器吗?”对方的“真身”就暴露了。我们慢慢发现,如今能够听到真人客服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品。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真的喜欢机器人客服吗?我相信答案是否定的。
目前我在参与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一个由多位AIIC会员共同发起的远程同传合作社。我们的合作社名为Bricslator,主要专注于金砖国家的五种核心语言,包括普通话、巴西葡语、俄语、印地语等。我是其中唯一的中国成员,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促进更多语言的远程交流与合作。
结语
总的来说,虽然人工智能可能会淘汰一部分低水平的译员,但那些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高超沟通技巧的译员,我相信是不会被取代的。真正高技能的译员可以在翻译工作中扮演文化大使或商务谈判专家的角色,这是机器无法胜任的。因为会议口译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语言本身,而是通过语言构建起的沟通与合作桥梁。尤其在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际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而无论是人工智能同传还是人类同传,都能在不同的场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但是,我们需要让更多人认识到,优秀人类同传译员的表现远远超出机器同传的“及格线”。而行业的长期痛点,比如服务效果不理想、人才短缺、会议组织效率低下以及跨文化沟通的障碍,都是我们需要不断改进的方向。
最后,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现在翻译行业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市场的“碎片化”。我们的客户有时并不是直接的终端客户,而是来自各类中间机构。这种现状,导致行业内的组织效率低下,常常出现沟通断层和服务不到位的情况。
我的愿景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是我对未来翻译行业的一种期许。而展望语言服务的市场,我相信它还会不断扩展和增长。根据数据预测,未来几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亚太地区更是增长的主力。作为从业者,我期待能与大家一起推动行业向更高的标准迈进。
根据今年7月在葡萄牙现场的投票调查,大多数AIIC(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成员都认为,口译行业当前的趋势是“保守中前进”。尽管发展较为稳健,但总体增长率依然能够达到3.6%。尤其是亚太地区,被视为未来增长的主力市场。
至于国内市场,我曾查阅过一份付费报告,尽管无法完全验证其准确性,但报告显示未来几年国内的口译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53.26亿元。就像前一位讲者说的,即便我们能占到百分之零点几的份额,也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最后,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创始人,我对这个行业始终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和情怀。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交流。
*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官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