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内文96页,包含术语规范、术语翻译、术语学及术语学应用等共10篇论文,于2023年10月初正式出版。《中国科技术语》从2021年第1期起全新改版。新刊采用全彩印,增加作者简介和宣传照片等内容,从封面设计、内文版式、装帧印制到稿件内容,都焕然一新。
原文标题 | 基于概念结构与分布式表征的术语语义知识库构建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研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术语概念语义图谱构建”(YB2022015)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词汇语义知识库的构建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在自然语言处理的各子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面向领域内复合型术语,提出术语概念KDML表示的自动生成方法,该方法基于概念的层级结构,采用分布式表征方法表征概念与术语定义文本,根据二者间语义距离大小进行概念消歧,通过K近邻算法学习概念间的语义角色,按照KDML语法规则生成术语概念的完整表示。实验取得首义原精确率为96%,总义原、总语义角色与总三元组的F1值分别为91.92%、78.9%、73.41%的结果。
王裴岩(1983—),男,2020年毕业于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人机智能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知识工程。先后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与国防基础科研等项目,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通信方式: wangpy@sau.edu.com
李林娜(1995—),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
通信方式: lilinna79@163.com
沈思嘉(2000—),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语言处理。
通信方式: 2017399790@qq.com
原文标题 | 数字认知与传播中的多语言多模态术语知识库——社会应用与价值实现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15ZDB102)部分成果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人类对数字认知的变化,实现了以数字化媒介进行的多模态信息知识传播,服务于数字时代的知识承载与传播的语言基础设施建设应运而生。术语知识库既是翻译实践的知识化技术工具,也是数字时代语言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发挥了数字化传播媒介的作用。它整合利用并深度管理特定专业领域的术语知识资源,以多语言的知识表达支持数字时代的多语言跨文化传播,以数字信息知识的多模态呈现迎合了数字认知模式的要求。文章分析了术语知识库的特点和功用、传播环境和社会应用,论述了术语知识库作为数字化多模态传播媒介其多语言发展的意义和多模态实现的途径。
苗菊( 1955—) ,女,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翻译学科发展体系与科学方法,在国内翻译学术界倡导描述性和实证翻译研究,开拓数字时代翻译研究多学科发展。出版专著、译著 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省部级、国家级科研立项5项,任2015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语术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研究”的首席专家。曾任渥太华大学翻译学院中国高校咨询专家,维也纳大学非欧盟成员讲学计划客座教授。
通信方式: jumiaonankai@163.com
吴聪聪( 1986—) ,男,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术语学与应用翻译。
通信方式: harrywucc@163.com
原文标题 | 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建筑术语库构建理据与路径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研项目“多模态视域下视觉语法建筑术语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WT2020023);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国际建筑工程翻译多模态双语案例库”(SDYAL21158)阶段性成果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近年来术语库的建设如火如荼,成为学界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以往术语库建设多囿于文本术语对的单一模态,因而存在一定的阐释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的存在给新时代术语库的研制和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建筑术语”的多模态性,文章尝试对多模态术语库的构建理据进行探讨,在视觉语法理论视角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3个层面映射建筑术语的多模态特征,同时介绍了多模态建筑术语库的具体研制及加工路径,进而探究多模态建筑术语库的应用研究,以期为中国特色建筑术语库的构建及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王海峰(1979—),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语言翻译中心指导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料库翻译学、术语翻译、二语习得等。主持、 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译著3部,主编及参编国家级教材5部;开发制作各类语料库、术语库2000多万字。
通信方式:kevinwhf@sdjzu.edu.cn
刘小青(1997—),女,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术语翻译和语料库语言学。
通信方式:877156234@qq.com
高金岭(1972—),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翻译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翻译协会翻译与本地化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编论文集1部,译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通信方式:
gaojinling7216@sdzu.edu.cn
原文标题 | 大数据百科条目多语种翻译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大数据名词多语种翻译研究” (21FYYA003);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十三五”重大项目“《大数据百科全书》术语条目与释义的联合国工作语言翻译研究”(ZD2019001);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重大疫情术语命名研究”(GD20CWY01);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术语翻译的计算语言学研究”(2018WZDXM008)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大数据研究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新兴研究领域。大数据百科条目具有范畴化特点:专有名词类条目可标注为一级,组合构件类条目可标注为二级,其他类可标注为三级。各级条目翻译可采用不同的模式展开。“以锚为准、轴为两翼、规范为主、兼顾描写”是我们在联合国工作语言多语种翻译实践中总结的系统性工作理念和翻译方法。“以锚为准”是指以权威知识库“术语在线”为翻译锚;“轴为两翼”是指多语种翻译需以汉英翻译为参照标准;“规范为主”是指百科条目翻译要符合语言文字规范和科技术语规范;“兼顾描写”是指语言的描写特性在规范之外需要得到关注。大数据百科条目多语种翻译可进一步推动我国术语审定、辞书编纂和域外传播的发展。
杜家利(1971—),男,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云山杰出学者,“2022中国高贡献学者”,雅典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和术语学。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2项,主持全国科技名词委“十三五”重大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9项。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其他省级奖项4项。
通信方式:dujiali68@126.com
原文标题 | ChatGPT及其核心技术在科技名词规范化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项目“科技名词常用词表”(WT135-60)和“科技术语中字母词使用计量研究”(WT145-1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2022年度一般项目“基于文献计量的科技名词工作生态构建及创新路径研究”(SWZX2022003)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名词规范化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尤其ChatGPT自推出以来在语言理解和内容生成方面展现的卓越性能,为科技名词规范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尽管ChatGPT及其核心技术在中国科技名词规范化实践中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其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深入研究。文章旨在深入研究相关技术在科技名词规范化中的应用前景及可能的挑战,以期为中国科技名词规范化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提供启示。
杜振雷(1985—),男,硕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宣传推广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学习强国·每日科技名词编辑部主任、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术语管理、术语传播、自然语言处理。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科研项目共8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参与制定新闻出版行业标准1项,参与编著4部。
通信方式:duzl@cnterm.cn
刘金婷(1980—),女,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术语学、气象学。发表文章近10篇,参编《大数据百科术语辞典》。
通信方式:liujt@cnterm.cn
史金鹏(1980—),男,硕士,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审定业务二处副处长,承担物质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名词规范化及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从事先进制造与科技名词规范化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参与先进制造、产业咨询、国外技术标准翻译项目等19项,主持、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等的项目8项,组织审定公布6部科技名词。
通信方式:shijp@cnterm.cn
原文标题 | 工业领域的安全(反恐与保卫)术语概念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未来全球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安全内涵的两个方面——反恐与保卫,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安全意识形态能力、风险识别能力亟待提升。文章对“安全、安全防护、安全保卫”“保卫与反恐”“反恐防务与反恐兜底”等中文术语的概念和本质关系进行辨析,阐释其表征转化、表征变化和现实意义,以期夯实理论研究,在国家安全学学科框架下推动创建工业领域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反恐与保卫)学学科。
陈鹤(1974—),男,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副处长。曾长期从事多家核电站保卫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管理,主持过核设施实体保护工程相关的技术审评和工程检验等,现主要从事核安全保卫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有关技术研发。
通信方式:he_chen@snstc.org
原文标题 | 电力储能标准术语研究与建议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上海市技术标准项目“城市能源互联网多场景储能系统规划与性能评估国际标准研究”(20DZ2205400);广州新华学院2023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四新’建设背景下语言学类课程群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2023J003)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随着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和应用规模的快速发展,电力储能标准的数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但由于前期缺少统一的术语标准,加之储能技术快速迭代、储能应用多样、储能规模快速扩张等多种因素,近年发布的电力储能标准与早期发布的标准之间,甚至近年发布的标准之间,存在一个术语对应多个定义、一个概念有多个术语以及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等问题。不规范术语的存在既不利于标准的协调和推广应用,也可能在工程实践中引起一些纠纷。在制订行业标准《电力储能标准术语》的过程中,通过梳理与汇总国内外40多个电力储能标准中的300多个术语及其定义,使用术语学的中国学派的理论框架进行语料分析,明确提出标准术语确立的单义性、透明性、名词性、表意性、历时性和双音性等6条原则,并结合储能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电力储能术语提出建议,由此取得的经验也为其他领域的术语工作提供借鉴。
郑秋晨(1989—),女,硕士,201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现为广州新华学院讲师,广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为韵律构词学、汉语语言学。主持包括省部级项目在内的课题6项;参与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课题2项。
通信方式:
zhengqiuchen@xhsysu.edu.cn
通讯作者:
张宇(1970—),男,正高级工程师,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高级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IEC TC 120电力储能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电力储能应用技术。先后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6项,编制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各级标准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多项。
通信方式:p3chang@qq.com
原文标题 | 新时代外交背景下的中国政治术语使用倾向——以“中国关键词”为例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上海财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同传译员相关知识能力研究”(2020110912)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文章选取了“中国关键词”新时代外交主题下的相关词条,分别检索了英文译文在英文网络新闻语料库(NOW)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中的记录,探察了中国政治术语在国际媒体和美国语境下的使用倾向。研究发现,近十年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但受关注的话题有一定偏向性,在亚非地区的关注度明显高于美洲地区,并且政治术语需要更加准确规范的译文。
李澜(1983—),女,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大学英语、口笔译教学与实践,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口译过程研究、翻译理论与教学等。主持和参与了上海市优青、上海市重点课程、教学改革等项目。在《外语电化教学》《东方翻译》《英汉比译研究二十年》等期刊或论文集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本口译和写作教材、译著。
通信方式:estellalee9911@126.com
原文标题 | 生物分类阶元名——特殊的专业术语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2020年度一般项目“名词术语附注拉丁学名的规范”(SWZX2020002)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生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对生物学的最大贡献是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生物物种分类、鉴定与命名方法,由此产生的大量生物分类阶元名也一直在生物学各分支学科中广泛使用。生物学科术语词典里也会收录这类名称作为词条。但是由于存在对生物分类阶元名的专业术语特征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导致部分词典中出现了局部术语层级关系紊乱、词条重复、术语与概念名实不符等不规范现象。文章对生物分类阶元名的特殊专业术语属性做了深入阐述,对此类现象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以期为业界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霍春雁(1971—),女,研究生学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编审。主要承担农学、医学、电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及相关术语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研项目1个,组织审定并公布9个学科的科技名词,参与策划《大数据百科术语词典》项目和参编《两岸科技常用词典》。
通信方式:huocy@cnterm.cn
原文标题 | 认知视域下有孔虫命名中的意象隐喻
原文刊登 | 《中国科技术语》2023年第4期
基金项目 |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人文社会科学)“认知隐喻视域下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2021SK035)
文章版权 | 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如需转载,可关注本号,在后台留言
有孔虫命名有其独有特点,需兼顾生物特性和语言择取。该类命名中存在大量的意象隐喻。在认知视域下,意象隐喻背后蕴藏着人类的认知机制,其生成与解码均渗透着认知属性,且隐喻式命名亦可达到认知经济性。解构含有多个意象隐喻的有孔虫命名时调动了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四个心理空间。在合成空间中,多个意象经过组合、完善与扩展,最终生成浮现结构。解构有孔虫命名中的意象隐喻,对于其他诸领域的命名活动亦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刘成盼(1989—),男,硕士,201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外语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科技传播、翻译学等。主持天津市教委科研项目1项,曾主持多个中央高校项目及教学教改等项目。出版教材1部,翻译图书2部。
通信方式:
leo_liuchengpan@163.com
刘济超(1990—),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南开大学口译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文化与翻译传播、人机协同同声传译。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程师、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教师(兼)等。在《中国日报》等媒体发文多篇,被译为法、德、西等多种语言。
通信方式:qdcas2015@163.com
刘东亮(1988—),男,硕士,201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ESP教学与研究、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等。主持天津市教委科研项目1项,参与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教材1部。
通信方式:liudongliang_nk@163.com
特别说明: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转载来源:中国科技术语
转载编辑:Et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