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 Revision and Post-Editing — Industry Practice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书籍推介 2
中文译名:翻译修改与译后编辑:行业实践和认知过程
编者:Maarit Koponen, Brian Mossop, Isabelle S. Robert and Giovanna Scocchera
ISBN:9781138549715
出版社:Routledge
网址:https://www.routledge.com/Translation-Revision-and-Post-editing-Industry-Practices-and-Cognitive/Koponen-Mossop-Robert-Scocchera/p/book/9781138549715s://langscipress.org/catalog/book/319
Preferential Changes in Revision and Post-editing
Jean Nitzke, Anne-Kathrin Gros
01
在本章中,Jean Nitzke 和 Anne-Kathrin Gros将探讨译者在翻译修改和译后编辑中的“偏好性修改现象”,并称其为“过度编辑”,即译者在翻译修改或译后编辑的过程中,超出给定的原则范围而进行不必要的修改。然而,实验研究表明“为了提升翻译活动的效率和价值,尤其考虑到成本因素,在翻译修改和译后编辑的过程中,译者应当遵循相应的审校原则。”
本章基于三项不同实验的数据展开分析,实验内容均以英语为源语言,德语为目标语言,任务时长均无严格限制。所有实验均依托Translog II (Carl 2012) 展开,该程序用于记录键盘指令、鼠标移动,并在眼动仪(Tobii TX300或SMI mobile)的帮助下记录数据。最终译文、眼动追踪和键盘记录的数据全部通过对齐工具YAWAT (German 2008) 产生关联。此外,所有实验均包含一份或多份问卷,用于收集参与者的信息,并调查参与者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每位参与者均在同一天连续完成所有实验,中间不间断。
参与者 |
|
实验文本
|
3篇科技文本、3篇医学文本(每篇150词左右)
|
实验概述 |
每名译者针对同领域内三个不同文本,分别进行人工翻译、轻度译后编辑、重度译后编辑。 |
*实验中明确给出了轻度译后编辑和重度译后编辑的不同标准,机器翻译采用谷歌翻译。
参与者 |
12名专业译者(已获得学位且拥有工作经验),12名翻译专业学生(仅有少量工作经验)
|
实验文本 |
四篇新闻文本、两篇社会学文本(每篇100–150词左右)
|
实验概述 |
每名译者分别进行人工翻译、双语译后编辑(有原文参照)、单语译后编辑(无原文参照),每项任务包含两篇文本。
|
*实验中明确了译后编辑的标准,机器翻译采用谷歌翻译。
参与者 |
|
实验文本 |
依据实验二的结果,选出6篇无语言错误和风格问题的人工译文(每篇100-150词,约5到11个句子),之后每篇人为添加3到5处错误。
|
实验概述 |
每名译者在参照原文的基础上对六份实验文本进行修改。
|
* 每个文本包含版本A和版本B,分别添加了不同的错误。此外,对参与者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时间与工作量
实验一中重度译后编辑任务耗时最长,因为给定的审校标准较高,这符合预期。实验一中轻度译后编辑与实验二中的译后编辑平均耗时几乎相同(实验二的实验文本长度稍短,但给定的审校标准较高)。最后,参与者在实验三中所花费的时间最少。所有实验中高标准差值表明不同参与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原因是各文本长度不同,机器翻译的质量以及参与者的个人经验和风格不同。有意思的是,实验一中参与者在译后编辑的过程中添加的字符数比他们删除的字符数多,而在其他两个实验中,所添加的字符与所删除的字符较为均衡。因此,文本不同,参与者不同,产生的编辑量会有极大不同。
我们所获得的数据集中过度编辑实例可以分为九类:词汇、句法、风格、增添、删除、语法、拼写、标点以及无效修改。
表1.4呈现了参与者在各项实验任务中的平均修改次数、必要修改的平均次数、过度编辑的平均次数,以及各项数据的标准差。
总体分析这三个实验,从过度编辑的数量来看,实验3 > 实验2 > 实验1。但从修改的总量来看,却完全相反,实验1中的重度译后编辑 > 实验2中的译后编辑 > 实验1中的轻度译后编辑 > 实验3中的翻译修改。结果显示,译后编辑比翻译修改所做的编辑更多,这也是为什么实验3中有如此多的过度编辑实例。
我们将各项实验中的过度编辑实例现象按照9种类型进行了分类(见表1.5)。
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过度编辑现象通常出现在词汇和风格方面。尽管审校标准规定只进行必要的更改,但参与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质量标准进行近义词的替换或是风格上的改变。而在实验3的译文中,因为是人为添加的错误,不像机翻错误那样明显,所以更容易产生偏好性修改,因此,翻译修改中过度编辑现象要多于译后编辑。
除实验3中不必要的增加占比超过12%以外,其余的实验中增加和删除发生的频率大致相同。大多数对标点符号进行的不必要修改出现在实验1中,原因可能是实验文本结构的特殊性,因此标点符号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例如,在无序列表的每个项目末尾插入逗号或分号,或者可能避免使用标点符号)。另外,无效修改行为在实验1中也很常见,这可能是因为针对不同的译后编辑任务,缺乏经验的参与者对是否修改感到犹豫不定。
从轻度编辑与重度编辑中的过度编辑实例对比来看(见表1.6),在词汇、风格、拼写和无效修改方面,过度编辑实例的分布较为相似,原因可能在于两者在这些方面的审校标准相似。此外,在语法和句法方面,轻度译后编辑的过度编辑实例要明显多于重度译后编辑。参与者在进行轻度译后编辑和重度译后编辑时,可能对语法和句法进行了相似的处理,这在轻度译后编辑中判定为过度编辑,而重度译后编辑中则没有。
结论:
(1)考虑到出现的众多过度编辑实例,当审校标准低于译者自身质量标准或与其翻译偏好不符时,译者似乎很难遵循给定的审校标准。而且相对于现有的机器翻译结果,译者更倾向于自己的译法,从而产生不必要的修改。
(2)无论是译后编辑还是翻译修改,都需要译员进行实践与练习。因此,建议应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将译后编辑与翻译修改列入课程内容,通过教学训练积累经验。译者应具备遵照给定的审校标准进行必要修改的能力,尤其是学会如何克制在词汇选择以及翻译风格中的自我偏好。
(3)译者因过度编辑而在任务中投入不必要的精力,从而造成时间和精力成本与酬劳之间不匹配。
讨论:
(1)本次研究只是对译后编辑与翻译修改的初步探索。评估的过程存在主观性,因此不同的评估者得出的结论也可能不同。
(2)实验中仅考虑了过度编辑与必要编辑现象,而对于不充分编辑的现象还有待分析。
(3)过度编辑对译文质量的影响以及译者的翻译经历对其过度编辑的影响仍值得我们思考。
(4)在往后的译后编辑实验中,可以采用神经网络翻译来提高译文质量,从而使预期编辑次数减少。
特别说明:本文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不妥欢迎后台联系小编。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专题组致力于普及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相关知识,追踪国内外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教学与研究动态!
原文作者:路佳宁
推文编辑:王晨谕